手机版

盗墓者使用的“洛阳铲”,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35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31 06:20:55    

一个人生命最后定格的古墓,它虽然只是一座坟冢,但是,它却储存着墓主人生活时代最珍贵的文化信息,还揭示了古代墓葬风俗的变化和发展。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古墓经常会发生被人盗掘的现象。

在古代,盗墓行为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把盗墓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那么,盗墓者使用的“洛阳铲”,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为了提升盗墓的速度和效率,一些盗墓者就会自行发明一些盗墓工具。要知道,在古代,下葬的时候,一贯坚持的是“不树不土”的秘葬制度,再加上,这些古墓又经历了数年的风雨侵蚀,导致许多古墓遗留在地表的痕迹都消失不变了。

除了像刘去一样有着明确的盗墓目标的人之外,大多数盗墓者都需要摸索寻找古墓的位置,由此,判断墓中陪葬品的多少和古墓的级别。然而,“洛阳铲”的出现,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起初,“洛阳铲”只是洛阳地区的盗墓者惯用的铁铲。

关于这种工具的发明,洛阳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时洛阳马坡村的李鸭子,在赶集途中,发现路边有人正在用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挖土,看起来十分好用,一铲子就能挖很深。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种铲子居然在拔出来的时候还能带出不少土。

这个发现让李鸭子感到惊喜不已,至于他为什么高兴,这就要从他平日里的盗墓营生说起。

其实,李鸭子一直都在暗地里从事盗墓活动,而这种铁铲子能大大提升他盗墓的效率。他回去之后,就请了村里的铁匠也为自己做了一把,挖土的效果跟路边看到的铲子一模一样。后来,李鸭子在盗墓的时候,就一直带着这把铲子,他盗墓的成功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或许这个故事是以讹传讹,但是,不管“洛阳铲”是谁发明,这种工具对于后世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因为它不仅被盗墓者利用,还为考古工作者广泛使用。不过,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的“洛阳铲”,也并不是什么神秘武器。

因为,这种工具主要是盗墓者所用,且这一行当又见不得光,所以,久而久之就被神化了。

其实,“洛阳铲”就是古代的长条铣、瓦形铣、连箍铲的改进,这种铲子体窄,断面呈半开的月牙状,铲头极为锋利。现在常见的“洛阳铲”长三十公分,直径约为六公分。在“人民公社”时期,“洛阳铲”一直都是农民挖沟的工具。

因为,这种铁铲的适用范围较广,所以,六七十年代在不少地区得到推广。在苏北地带,这种铲子也被称作小筒锹。在开挖沟壕时使用,不仅省时省力,效率还很高。但是,需要区别的是,这种铲子的弧度要小于“洛阳铲”,可用起来却不费劲。

后来,盗墓者又对“洛阳铲”做了一些改动。从前的铲柄是木制的,盗墓者将其改为分成几截的钢管,每截都用螺丝口或卡槽对接。经过改造的“洛阳铲”,就如同勘探时使用的钻柄一样,想要探测更深处的时候,只需要将几截钢管接起来。

而且,这种“洛阳铲”在平时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拆卸后放到包里,这样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除了“洛阳铲”外,长沙的“土夫”为什么会成为盗墓者呢?

洛阳铲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挖土,如果是这样,普通的铁锹显然要比它更方便,洛阳铲的首要功能是探测。在古代,盗墓者主要通过铁锥来探测墓穴,虽然,它比洛阳铲的作用大,但是,因为铁锥要求使用者具备极强的盗掘技术,所以,并未被广泛使用。

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江北四省》提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可见,古代的墓穴都挖的比较深,通常深度都不会少于十米,有些甚至会到达地下水层。

像秦始皇的墓穴,就挖的特别深,在《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着其墓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有学者推测,秦始皇的墓穴至少有五百米深。而埋藏如此之深的墓穴,只有用铁锥打下去,才能使盗墓者根据泥土的气味和颜色来判断底下有无墓葬。

长沙一带的盗墓活动较为猖獗,洛阳因“洛阳铲”而声名远扬,长沙则是以“土夫子”而名声大震。“土夫子”特指长沙地区以盗墓为生的人,现代考古学者商承祚曾对“土夫子”一词进行了考证,发现,这一职业盗墓群体的前身是窑厂挖土的窑工。

因为,长沙地区的古墓数量众多,且多为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很多的窑工在取土的时候,偶尔会发现小古董。当然,发现之后他们通常会将这些古董据为己有,然后,再卖给当地的古玩商,从而,赚取一笔不少的意外之财。

久而久之,这些窑工就尝到了贩卖古董的甜头,于是,就开始专职做起盗墓的生意。

根据商承祚的研究结果,这些“土夫子”还有可能是贩卖黄泥的农民。“黄泥”主要是指那些土坑墓葬使用的回填土,也被人们称作“糯米泥”。

由此推断,这些农民自然是经常在古墓边行走,所以,他们发现古董也是常有的事。与之前的窑工一样,这些人也会将古董售卖给古玩商。可能是因为卖古董比卖黄泥赚钱,所以,很多“土夫”就干脆将盗墓作为了一个赚钱的营生,专门行之了。

可以说,这些“土夫子”在长年累月的盗墓活动中,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墓葬周边的土质,判断古墓的年代。

譬如:战国时期的古墓,因为其陪葬品多为青铜器,会出现锈蚀氧化的情况,所以,周边的土质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变化的痕迹,盗墓行话也叫“铜路”。沿着铜路,盗墓者就可以轻松找到青铜器的埋藏位置。

除了“铜路”之外,根据封土的不同,盗墓者也可以判断古墓的年代和陪葬品。战国时期的古墓,往往封土是青色的膏泥;唐宋时期的古墓多为糯米泥;明清时期的封土常用石灰;秦汉时期的封土则会出现水银、朱砂等物质。不同朝代的下葬风俗,基本上决定了墓葬封土的性质。

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盗墓者甚至可以通过封土的气味,判断古墓的年代。

“洛阳铲”是秦汉时期挖掘古墓使用的工具,而“土夫子”才是盗墓者中的高手。关中地区的古墓,都分布在黄土地,盗掘相对简单,盗墓者只需要在古墓上边挖一个方形的洞口即可。这种盗洞是古代常见的挖掘方式,故也被称为“关中式盗洞”。

盗墓者通常会在长方形的盗洞两边挖出脚蹬,这样进出非常方便。

然而,传统的圆形盗洞,虽挖掘简单,但是,并不利于实际的使用。因为,这种洞口在开掘之后,盗墓者需要像狗一样爬进爬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古代盗墓者与现代盗墓者果然是“徒孙”关系。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盗洞,盗墓者都离不开绳索的帮助。

这种绳索与“洛阳铲”一样,也是盗墓必要的工具。

清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盗贼类》,就讲到了绳索的用法,徐珂写道:“焦乃选有胆勇者数人,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这种绳索并不是普通的绳索,需要拧结三股以上的大麻皮。这种绳索不仅可以提土拉人,还可以运送墓中的陪葬品,非常的结实耐用。

当然,这种绳索既然可以系人,也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古时候的盗墓者往往结伴同行,有的人负责下去盗墓,有的人则负责在地上接应。如果,地上接应的人有了私心,就会斩断这根绳索,让同伴闷死在洞中,这种被同伴残害的情况,在考古中时有发现。

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永泰公主墓葬时发现,墓道内廊有一个洞穴,人们在这个洞口发现了一具遗骸,是一个成年男性。当时考古人员分析,认为这具尸骨应该是一个盗墓者。应该是他的同伴,起了歹心,将绳索抽调,他才被堵死在洞里的。

盗洞虽然分为方形和原型,但是,盗墓者打开棺材的盗洞,却大多数都是圆形的,这种“大揭顶”的盗墓方法,如今,也为考古工作者所用。具体来说,这种盗墓方法需要将古墓完全挖开,但是,在挖掘过后,古墓的原始状态也会被彻底破坏。

这种考古方式也是一种破坏式考古,争议颇多。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安徽六安王陵一号汉墓时发现,盗墓者采用了“大揭顶”的盗掘方式。根据观察,棺材上方的圆形大盗洞应当不是“洛阳铲”所为,而是斧子所为。

斧子作为传统的盗墓工具,在被发明之后,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生活。

尤其盗墓,人们讲究“利斧不离身”这一点在《太平广记·再生一》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文中提到:“汉末,武陵妇人李俄,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半月。俄邻舍有蔡仲,闻俄富,乃发冢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护我头。’仲惊走,为县吏所收,当弃市。”

由此可见,盗墓者确实经常在开棺的时候使用斧子。虽然安徽六安汉墓有多次被盗的痕迹,但灾难性的一次却是在唐朝。现代考古人员在开掘的时候,发现了斧子和碗,这些物品都来源于唐朝。根据这些证据,考古人员推断,应该是唐朝的盗墓者用斧子对墓穴进行了挖掘。

汉朝在下葬的时候,普遍使用的是厚重的木质棺材,譬如“黄肠题凑”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其中“黄肠”指的是棺材外堆砌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是指木枋的头都向内排列。而开凿这样的棺椁,最好的工具就是斧子,所以,六安汉墓出现这样的斧子也并不奇怪。

现今社会,诸多的盗墓类“悬疑小说”,一直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古有“三言二拍”这样的短篇悬疑小说集,现有盗墓笔记这样的热门小说。而冯梦龙撰写的“三言”,其中卷十四中就讲了“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的故事,周胜仙因朱真的盗墓行为“死而复生”。

文中的主人公朱真出生盗墓世家,家里存放了父亲遗留的盗墓工具,有很多都堪称“祖传之物”,冯梦龙这样描写了这个故事:

“朱真去床底下拖出一件物事来把与娘看。娘道:‘休把出去罢!原先你爷曾把出去,使得一番便休了。’朱真道:‘各人命运不同。我今年算了几次命,都说我该发财,你不要阻挡我。’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原来是一个皮袋,里面盛着些挑刀斧头,一个皮灯盏,和那盛油的罐儿,又有一领蓑衣。”

朱真有很多祖传的盗墓工具,其中,就包括一个“皮灯盏”。

盗墓者通常会在夜间行动,所以,携带照明工具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工具不仅有照明功能,关键时刻还能保命。小说中经常提到“人点蜡,鬼吹灯”,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真的出现了“鬼吹灯”的情况,盗墓者需要马上退出墓穴。

根据现代科学证明,“鬼吹灯”现象,其实,是因为墓穴中缺少氧气的缘故。

因为古墓在被盗之前,通常是密封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墓。如果盗墓者进入深达几十米的墓穴之后,出现灯点不着,或点着之后又熄灭的情况,那么,就说明墓穴中极度缺氧,如果,长时间滞留,会产生昏厥。

小说里经常也会出现盗墓者在开棺的时候,“念念有词”的场景,这种情况确实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口中念叨的都是乞求墓主人原谅之类的鬼话,有些盗墓者为了壮胆,甚至,与墓主人开玩笑。

故事中的主人公朱真在撬开周胜仙的棺椁后,曾说:“小娘子莫怪,暂借你些个富贵,却与你作功德。”

根据时代的发展,陵墓类型的不同,盗墓者所使用的工具也会发生变化。

譬如,秦汉时期的墓穴,大多被埋在深厚的土层中,因此,可以使用“洛阳铲”以及铁锥之类的工具。但是,如果遇到在山上或山岩中建造的陵墓,那么,就需要用凿,斧之类的工具,所以,那些极富经验的盗墓者,往往会随身带着不同用途和形状的盗墓工具。

级别较高的汉墓,其墓穴深度可达十几米。即使坑上已经有了许多木制物做防护,但墓穴中的棺椁,还是采用了“黄肠题凑”的葬制,后来,甚至还出现了耳室。魏晋之后,墓穴则多采用砖制,隋唐时期还出现了用铁汁浇筑的墓穴,到了明清时期墓顶则多用糯米汁搅拌石灰勾缝。

古墓的年代越久远,其墓穴就越深,盗墓者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才能确保盗掘成功。盗墓工具的与时俱进,也是世人难以想象的。一些盗墓者,甚至会把铲车,电子探测器,以及定位系统运用到盗墓活动。

北京的老汉山墓在被开掘之前就被盗了多次,而现代的盗墓者,甚至使用了炸药等工具。

但是,无论使用什么工具,盗墓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盗墓的艰辛也正如朱真所说的,“不将辛苦意,难近世间财”。

相关文章:

明朝后三杨是谁:拦朱棣、祀帝庙,40年历5朝,“三杨”中他最小,也最幸运 01-10

明朝将军排名 ,第一徐达第二常遇春,第三第四有点不好排 01-10

细胞病理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标本,病理标本怎么保存 01-10

鱼怎样保存新鲜,就用这方法,不仅没刺,还很细嫩 01-10

茨菇如何保存 ?泥田中的美食,浙江人种北方人吃,以前过年才舍得吃 01-10

Win10怎么更改电脑c盘默认储存路径 01-10

杜牧什么朝代 唐朝杜牧,遇见佳人,婚约十年迎娶,十四年再见时,早已嫁与他人 01-10

明朝的面积 !从地图来看明末时期大明江山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01-10

宋朝的建筑特点是什么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01-10

香葱怎么保存 ,别直接放冰箱,教你3个妙招,放1个月也新鲜,随吃随取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