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白瓷白色护胎釉是一种含铁极少,抑或基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保护胎体的胎釉,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者凹凸不平,同时掩盖了胎料中的杂色或者黑点。白瓷釉色已接近纯色。“汁水莹厚如堆腊,光莹闪闪如美玉”。隋代白瓷胎色较白,胎体比较细密坚致,黑点较少;釉色白中微泛灰兰,不再明显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尤其白色护胎釉(化妆土)的使用,相对于北朝白瓷有了质的飞跃。

白瓷碗(图1)高7.8、口径9.6、足径3.8厘米。白胎,敞口,斜直腹,饼足。足底有一圈斜刹面刮棱。内、外壁施满釉,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开片,碗底有碧色玻璃质积釉。
白瓷杯(图2)高6.6、口径8.5、足径3.4厘米。黄白胎,敞口,斜直腹,饼足,足底有一圈斜刹面刮棱,内、外壁施满釉,釉面有细小开片。
白瓷钵(图3)高3.8、口径11.8厘米。黄白胎,口微残,敞口,浅弧腹,圜足。内、外壁施满釉,底无釉,釉面有细小开片。
白瓷碗(图4)高9.3、口径11.8、足径5.1厘米。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满釉,外施釉不及足。器底内部有碧色的积釉现象,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
壁雍砚(图5)通高2.6、面径5.1、底径5.8厘米。平面呈圆形,向内凹陷,有11个兽足带托。砚池洁净无墨迹,其胎体洁白细腻,釉质均匀透明,釉色温润可爱,真正达到了“类雪”的标准。
白瓷杯高7.2、口径8.1、足径3.4厘米。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满釉,外施釉不及足。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近足处有淡碧色积釉。

四系鸡首壶(图7、8)通高23.4、口径5.9、腹径11.4、底径6.3厘米盘口稍向前倾斜,细颈,圆肩,斜直腹,平底稍侈。肩部有一周凸弦纹,粘贴双泥条四系,对应位置安缄口的鸡头流和双泥条螭首的柄。鸡首昂起,尖喙、高冠,贴塑双眼,鸡首根部有小泥饼贴塑装饰;柄顶端螭首残,可见双角根部弯曲向上,柄根部有小泥饼贴塑装饰。外表施釉不及底。
碟高2.4、口径15.3厘米。敞口,浅弧腹,圜底渐平,内外满釉,底不施釉。釉面满布开片。

贴花盘(图10、11) 高4.3、口径11.8、足径4.6厘米,贴塑莲花直径3厘米。侈口,弧腹,平底,圈足。内底中央贴塑一朵覆莲,内外满釉,足不施釉。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
深腹白瓷杯(图12)高6.9、口径8.3、壁厚0.1、口沿最薄处仅为0.08,足径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内外均为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为透影白瓷器。
四系罐(图13)通高9.2、口径4.1、腹径8.6、底径4.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直口,短颈,圆肩,肩部等距离粘贴有4个双泥条制成的系,其中一个已残,罐腹部赏析各有一圈凸弦纹,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釉色微泛绿。
白瓷盂(图14)高3.2、口径2.55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东北侧。敛口,弧腹,平底,内外满釉,釉色有开片,腹部有3处贴塑脱落后的痕迹。
壁雍砚通高5.8、面径7.6、底径13.6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脚下东南侧。平面呈圆形,16足托。
长颈瓶高14.3、口径5.2、腹径8.4、足径4,4厘米。出于棺床上。平口方唇,细长颈,弧腹,最宽处偏上部,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部分出现釉色脱落。
相关文章:
明朝纺织机工具的改进,快来看看吧 04-22
中国历史重大变革期——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 04-22
明朝服饰有哪些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04-22
400 年前的明朝皇后凤冠,你们知道长什么样吗 04-22
大宋的都城有哪些?宋朝设有八个都城,是因为太“怂”方便逃命,还是意图北上? 04-22
明朝国公服饰 与宋朝官服相似,明朝公服科普 04-21
穿错衣服就要被抓?明朝穿戴竟还有这些讲究! 04-21
明朝才女有哪些,世家出身,才情堪比李清照,培养的孩子也个个拔尖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