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宋代蹴鞠文化发展至顶峰,由贵族游戏演化为国民运动,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蹴鞠的着装也随着蹴鞠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特有的造型特征和艺术特点。
然而如此风靡的游戏中,女子的蹴鞠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那么,宋代女子在进行蹴鞠时穿着的服饰有什么种类?
这些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的形成有何原因?
一、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的分类
蹴鞠经历了数代的传承和演进,兴盛于唐宋,而宋代是蹴鞠运动最为鼎盛的时期,女性蹴鞠运动也在皇室的推崇下由宫掖风靡至民间。
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女子蹴鞠服就是受蹴鞠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服饰文化现象。
事实上,中国的历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蹴鞠服这一名称的直接记载,那么作为一个成熟的运动形式,其着装在宋代是否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样式,值得我们探讨。
《东京梦华录》卷九“天宁节”中有一段关于宋代男子在进行蹴鞠竞赛时的服饰记载,“红锦袄”“青锦衣”。
两队颜色对比明显,这是目前笔者已查阅到关于古代蹴鞠着装最早的记载。
可见在宋代已经出现专业且统一化的男子竞技蹴鞠服饰,但是关于女子蹴鞠服的记载则较为零散。
涉及服饰的相关细节甚少,所以只能根据为数不多的历史文献、出土实物和相对写实的绘画作品尽可能推导和还原宋时女子蹴鞠时的服饰。
(一)女子表演性蹴鞠着装
宋代的女子往往是以队舞的形式表演蹴鞠,其服装主要为绣花罗制的宽大衣衫。《文献通考》中描述了一段宋代女弟子队与球相争的情景:
“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其风采可谓“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其中“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展现了当时宋女弟子队蹴鞠时的服饰造型。
她们身穿四色绣罗宽大衣衫,系着锦带,足踢五色丝绸扎织的球,别具一格的气势和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宫廷女弟子队中亦有“抛球乐队”,舞者同样身穿“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而舞。
从而佐证了《文献通考》中的蹴鞠场景应该是队舞表演,女弟子队所着服饰为表演蹴鞠的着装,此外,南宋诗人汪元量的《张平章席上》有言:
“舞余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毬。”“燕玉”指“如玉般的美女”,她们锦带缠头,穿着红靴踢绣球。
可见,宋代女子在表演蹴鞠时的着装应是四色绣罗的宽大衣衫,腰间系带或锦带缠头,足穿(红)靴的搭配方式,关于下裳的部分并无明确记载。
(二)女子日常娱乐性
蹴鞠着装宋代女子在日常蹴鞠时穿着的服饰相较于表演性的蹴鞠着装更加多元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且适用不同人群。
现藏国家博物馆的宋·蹴鞠纹青铜镜(图1)再现了四人蹴鞠的生动场景。
镜背画面上的一对男女正在花园中的假山前蹴鞠,两个仆童分别侍立于他们身后,从衣着和环境来看应该是贵族人家的蹴鞠娱乐活动。
画面上的宋代贵族女子束高髻,身穿中长褙子,对襟窄袖,下着旋裙,内着裤,这样的穿着应是当时进行蹴鞠游戏的女性服饰。
此时,上层社会的妇女已经开始缠足,当时的女鞋形状小而尖翘,由两色合成,因此,镜面上的踢球女子所着应是“弓鞋”。
虽然镜背中的女子属于贵族阶级,但是褙子在宋时属于全民皆可穿戴的服饰。
既可做礼服亦可做常服,并无明确的等级之分,一般搭配抹胸,下着裙,当服用于蹴鞠游戏时裙内还配搭长裤,更易于活动。
另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画《闲庭蹴鞠图》(图2)中也绘有一女子在柳下以脚颠球,旁有四男子围观的场景。
宋画《闲庭蹴鞠图》(图2)
从画中可见,该女子束高髻,衣着风格与一旁的男子基本一致,笔者认为该图中穿着的应是圆领窄袖布袍,袍的两侧开衩,腰间系带,下身着裤。
有点“女着男装”的意思,应该是平民女子在闲暇时光的蹴鞠景象。
宋代的着装风格并不像唐代那么开放,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女扮男装招摇过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南宋时期诞生了供鞠客专事蹴鞠活动的“齐云社”,其中不乏女性成员的参与。
所以笔者推测在蹴鞠蔚然成风的宋代,男女同踢和女穿男服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常见现象。
此外,宋代词人宋白的《宫词》“袍绔宫人尽筑毬”中也描述了一众宫人身穿袍和裤的筑球景象,可见宫中亦不乏着穿着袍服的宫女进行蹴鞠竞赛。
此外,陈万里先生所著的《陶枕》一书中,也收录了一件宋磁州窑蹴鞠纹枕(图3),枕面上一女子倒背双手,独自蹴鞠嬉戏,自得其乐。
如图3所示,此女子应该是身着花布衣衫,下着裤,腰间系带。
关于此陶枕上的女子是女童还是少女,学术界也颇具争议。
笔者参考宋代婴戏图和同时期的儿童蹴鞠陶枕(图4)中的儿童形象认为:宋代女童的双丫髻多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
而此陶枕上的女子发式为脑后梳髻,并系结于两侧,明显区别于儿童发式,所以此女子应当是平民少女。
关于平民女子的足服,在宋代不缠足的妇女穿平头、圆头鞋或者蒲草鞋,同时,宋代佚名的词句“两行花窍占风流,缕金罗带系抛球,玉纤高指红丝网,大家著意胜头筹”。
中也描绘了时人女子竞赛抛球的场景,只不过这里的“球”和“奉绣球”的玩法相似同蹴鞠一样都属于女子球类运动,所以笔者认为其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词中“缕金罗带”即金丝织造的衣带,一般是女子衫上的装饰物,所以当时的女性在进行球类运动时也会穿着“衫”这样的轻便上衣。
虽然陶枕上描绘了一位平民少女踢球的场景,但“衫”在当时属于各阶层妇女皆可穿着的日常服饰。
因此“衫”和“褙子”作为女子蹴鞠着装时所适用的人群应当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宋女弟子队在表演蹴鞠舞蹈时穿着四色绣罗宽衫,下裳不详。
当以蹴鞠为日常娱乐时,各阶层的女性皆可穿着常服式褙子和轻薄的衫子,而平民女子和宫人在蹴鞠时出现了袍绔的穿着方式,即上衣为袍衫下裳着裤。
虽然不同阶层女性在蹴鞠娱乐时所着的上衣不同,但下裳均着裤,只是遮掩程度不一样,可见女裤“外衣化”现象在蹴鞠着装中为常态现象。
至此,笔者根据已知文献和相关出土实物的整合,对宋代女性在不同场合下的蹴鞠着装进行了梳理和还原,如表1所示。
二、宋代女子日常娱乐性蹴鞠着装的造型
至宋代,女子参与蹴鞠的形式更加随意且多元化,女性蹴鞠运动在当时呈现出明显的技巧性和娱乐性特征,因此娱乐性蹴鞠的着装更能够代表宋代女子日常参与蹴鞠游戏的衣着面貌。
(一)上衣的造型特征
宋代女子在日常蹴鞠时穿着的上衣有三种:适用于各阶层女性的常服式褙子、衫子以及平民阶层和宫人选择穿着的袍,其中褙子和衫在造型上颇为相似。
而已知的图像记载上只出现了圆领袍的样式。
适用于蹴鞠的褙子在外轮廓上呈趋于“小A”的直筒型,属于常服式褙子,其最典型特征是腋下两侧开衩不合缝,且腋下侧缝处缀有带子。
但垂而不结仅作装饰,袖子为更易于活动的窄袖,直领对襟,加缝生色领,一般不施衿纽,其实物样式和形制可见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紫灰色绉纱镶花边窄袖禙子(图5)。
图5
同时,宋代女子在蹴鞠时也会服用衫这样的轻便上衣,学界对其形制特征并未给予明确的界定,笔者参考福州茶园村宋墓出土的镶花边窄袖纱罗衫实物图(图6)和部分文献认为:
宋代女子在日常蹴鞠时穿着的衫子和褙子的形制非常相似,其造型也是直领对襟,双侧开长衩,袖子为窄身小袖,只不过袖口较褙子呈现出更窄的内收趋势。
同时领子上也有体现装饰性的领抹。与中单腋下缝合不同,腋下开衩不缝合是宋代的褙子和衫子最典型的形制特征。
两侧开衩且与裤装搭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下肢,扩大了双脚踢球的活动范围。
同时,为了便于穿脱,宋代的褙子和衫子多为对襟,即可以从前面开合,简单的形制使得人体无需在运动中承受过大的压力,可以灵活自如的转动同时能够在运动中更好地散热。
而宋词和宋代画作中出现女子着袍蹴鞠的形象和《宋太祖蹴鞠图》(图7)中踢球男子的装束非常相似。
画中女子穿着圆领窄袖布袍,袍的两侧开衩,腰间系围腰,其袍服样式和周围男子所穿袍服也基本一致,腰上所围的腹围应该是“腰上黄”。
在宋代,袍服属于男子的一般着装,妇女一般不穿袍,所以女性穿着袍绔蹴鞠是否是一种“女效男装”的服饰现象呢?根据宋代遗留下来的人文画作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如表2所示,我们对宋代部分画作进行了梳理,可见当时的女性亦可着袍。
但穿着人群均为侍女、佣人等劳动妇女,不仅民间有着袍的女子,宫中也常见穿男袍的宫女,除发式外,与男僮无异。
这样的穿着打扮出现在劳作女性中,显然是因为其简约利索,便于行事。
所以,在蹴鞠娱乐时出现这种“女着男装”的造型,除了服饰风尚的异变以外,选择这种袍服的样式亦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考量。
这种袍服两侧开衩且前襟可掖扎在腰围内完全露出裤装,能够有效避免衣摆下端和球的过多接触。
同时圆领的领型设计也能够便于颈部运动,利于各种技巧性的运球动作,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散热作用。
(二)下裳的造型特征
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的下裳主要有裙子和裤子两种,两者在形制和搭配方式上都兼具实用性,宋代的褙子大多是与裙相配且裙子以长曳地式居多,虽然下可以着裤,但多掩于裙下。
用于蹴鞠运动的下裙为“旋裙”,“旋裙”多为短制,创制于民间,而其初创者却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京城妓女,旋裙本裤则更方便。
从福州南宋黄昇墓的出土物中可见,合裆裤均在侧缝处开衩且在开衩处有自上而下的活动褶裥设计。
同时,裤腰的腰头处为独立拼接,侧边处有开口,可以穿系腰带以供调节腰围大小(图8),这样的结构设计在现代依然可见且并不过时。
关于开裆裤的造型,顾名思义就是裆处打开不合缝。
如图9所示,两裤筒的内侧有一个三角形的小裆,裆以下至裤管缝合而裆以上至顶不缝合,上接横腰,由背后正中处开腰,于两端系带。
同时,裤装较女裙相比在形制上更方便运动,侧缝处的开衩细节亦使弓鞋若隐若现,为运球提供了便利之需。
所以宋代女子在日常蹴鞠时的着装无论是在上衣还是下裳的造型上均可见“衩”的设计。
而这个“衩”的结构就是宋人出于对人们运动限度和生理舒适感的需求在实用功能性上的集中体现。
从着装的状态上来看,宋代的娱乐性蹴鞠着装已经是轻便型的搭配方式,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相对合体。
虽然宋代女子的衣着风格整体呈纤细窄峭之势,但与人体之间依然存在适宜运动的空间距离,与前代的宽松服饰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廓形改变。
在女子蹴鞠服的搭配上,无论是贵族阶级还是平民百姓均可着裤,且裤露于裙外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即便在理学严苛的宋代,出于“礼制”的束缚,上层社会的女性着裤必须有裙相掩,但这种搭配方式还是对功能性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所以,宋代女子的蹴鞠服饰无论是在造型还是搭配方式上都在向外输出“便身普适”的实用功能表达,着实体现了宋人的聪明才智。
三、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的形成原因及文化特质
宋代女子蹴鞠装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表演性服饰还是日常娱乐性服饰都是倚靠当时的服饰制度和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一种配合蹴鞠运动的服饰文化现象。
宋代女子蹴鞠文化的兴起是蹴鞠服饰演化的关键,而女子蹴鞠运动的形式进一步影响了蹴鞠着装的分类。
当时的社会风尚、风习礼仪以及女性地位和职业的转变,是宋代女子蹴鞠着装文化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宋代女子蹴鞠着装形成的原因
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女子蹴鞠在唐朝已是司空见惯的景象,宋代秉承大唐气象,在文化上兼有唐代遗韵,故女子蹴鞠的热潮依旧高涨。
宋徽宗的热爱使得宫廷女子成为蹴鞠文化的主流与引领者,甚至出现了专门表演蹴鞠的女弟子队,引领一时风尚之先,统一化和专业化的表演性队舞蹴鞠服因此产生。
同时宋代女子蹴鞠文化的勃兴也应该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井文化的兴起,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及娱乐活动日益增加。
女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墨守成规的形象,女子蹴鞠运动在宋代发展至成熟阶段,技艺高超,甚至可以与男子同场竞技,共同娱乐,“女着男袍”的现象出现在蹴鞠服中就不足为奇了。
商品意识在宋代社会滋生蔓延且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使蹴鞠的方式出现了变化,女子参与蹴鞠的形式更加随意且多元化。
竞技性和对抗性减弱,技巧性、表演性和娱乐性增强,使得蹴鞠成为一种“接地气”的女性娱乐运动,这也直接影响了蹴鞠时的服饰造型。
因而产生了表演性和日常娱乐性两种蹴鞠着装,只不过在程朱理学的约束下,宋代的服饰更加“惟务洁净”“务从简朴”,但依然体现了“便身利事”的实用功能。
如果说上述原因是导致宋代女子蹴鞠着装形成的直接原因,那么其服饰的演变和普及应该得益于女性职业方式的转变。
在宋代的民间蹴鞠中,女伎蹴鞠已然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现象,蹴鞠运动对于她们来说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方式,更多是一种生存技能。
蹴鞠在女伎中的职业化和常态化使宋代的女子蹴鞠更倾向于表演为主,尽管宫词中有“近密被宣争践鞠,两朋庭际角输赢”的女子蹴鞠竞赛场景。
但是宋代的女子并未有像男子蹴鞠队一样呈现出明显的竞技职业化特征,整个社会对于女子蹴鞠的主流意识依然停留在表演形式上。
笔者认为,无论是蹴鞠社团中技艺超群的“女校尉”还是青楼蹴鞠女伎,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满足男性的需求,带有明显的取悦意味。
所以宋代女子蹴鞠的服饰形式无论如何演化,最终仅停留在表演性和日常娱乐性两种。
(二)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的文化特质
已知的女子蹴鞠的着装主要出现在舞蹈和日常娱乐场景中,其中专业化、统一化的职业蹴鞠服饰仅用于宫廷队舞的表演中。
娱乐性蹴鞠着装样式的形成和普及也折射出宋代服饰文化的另外一种面貌特征,即“下行上效”的服饰文化现象。
特别体现在“旋裙”的选择和裤露于裙外的搭配方式上,这也是蹴鞠着装区别于日常服饰搭配的明显特点。
比如“旋裙”的设计就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公然挑战,其形制完全是对宋代传统观念和社会定势的颠覆。
和当时的服饰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明显呈背离趋势,但“理”制并未阻碍旋裙的发展和流行,反而受到上层女性的青睐,并且搭配褙子成为适用于各阶层女性的蹴鞠着装。
《江邻几杂志》有言:“妇人不服宽裤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如此。”
“旋裙”本为妓女之服,在仪式化且等级至上的宋代,下层劳动妇女的服饰特点被贵族女性大胆借鉴。
可见当时的服饰等级观念在慕奇求新的时尚浪潮下逐渐冲淡,也从侧面反映出女伎蹴鞠现象的普及使得“旋裙”的流行成为一种合理又矛盾的服饰文化现象。
“裤露于裙外”的着装方式同样展现了别样的服饰风尚,蹴鞠中的贵族妇女无需刻意以裙掩盖裤装而让其肆意露于裙外,打破了人们对宋代礼仪和服制的刻板印象。
可见市井俗乐的渗透使宋代服饰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多元面貌,正所谓淡雅并不意味着保守。
服饰文化的自由与叛逆,其中蕴寓着深层的思想内涵,也是由运动带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所体现的文化特质。
结语
通过对已知的宋代女子蹴鞠着装类型的梳理,使我们明晰了宋代女子蹴鞠文化的勃兴影响了女子蹴鞠服饰的形成,而女性地位和职业的转变则促进了女子蹴鞠服饰的演化。
宋代女子在蹴鞠着装上也对应表现为表演性和日常娱乐性两种风格,其中表演蹴鞠的女子有专业化、统一化的服饰。
而日常娱乐性蹴鞠着装则更能够体现女子日常蹴鞠特点和服饰文化特征。虽然宋画和诗词中有“女着袍服”的服饰打扮出现。
但更多的女性则选择褙子同“裤裙”或者衫与裤的搭配方式,其次,宋代女子娱乐性蹴鞠服饰在体现宋人审美观的基础之上亦不忘功能性的考量。
特别是上衣和下裳中均出现的开衩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蹴鞠运动中穿着者的身体及生理需求,蹴鞠服饰的搭配方式和着装状态都体现了“便身”“利事”的功用表达。
下层人民的服饰风尚在秉持“存天理,灭人欲”的宋代完成了一场具有挑战性的文化逆袭。
而这种“下行上效”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宋人的服饰文化带有明显的多元社会属性,蹴鞠着装的呈现方式敢于不惧礼制的束缚追求个人风尚。
打破了常人对于宋代服饰保守的固有印象,让我们看到了宋代“功能性”服饰的雏形。
相关文章:
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为大唐续命150年,却大器晚成 01-11
吃不完的玉米怎么保存 ,这样储存,冬天再吃和新鲜的一样,不干还特甜 01-11
杜甫诗中的安史之乱——看唐朝在危难之际三次借兵回纥 01-11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透过唐朝的女官制度品古代女性文化 01-11
双歧杆菌怎么保存 ?夏季将来临,家中药品该如何保存? 01-11
大宋丞相一览图:开国宰相范质,亡国宰相陆秀夫! 01-11
乾隆只是败家子?细数乾隆对清朝的贡献 01-11
宋朝真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繁华吗?贫富差距大,才是宋朝的真实面貌 01-11
宋朝时期的辽国和金国,是现在的哪里?快来看看吧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