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之治时期和开元盛世时,社会富足,百姓安乐,都城发达,节日繁华,庆“元正”节更是热闹非凡。
唐朝的诗人崔道融在《元日有题》中也写道:“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元正大唐百姓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除夕夜,在习俗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称为“驱傩”,家家户户的人们通过吹笛击鼓,驱赶疫鬼,祈祷新年健康平安无灾祸。在驱傩结束之后,随即放爆竹、点篝火,开始进行除夕守岁。除夕在唐时亦称“岁除”。在这个节日之夜,无论家里还是街市上,有各种欢乐的节日活动,大唐人几乎整夜无人入眠。街市上篝火通明,节日活动通宵达旦,欢乐气息弥漫于各处。

连辞官归家的人都感到节日的快乐清新的气氛,初唐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曰: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的节日气氛是最浓厚的时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戏园子里开演傩戏,这是一种从民间祭祀仪式演化而来的集歌舞和戏剧为一体的节日流行戏曲形式。唐朝的开放、开朗的文化气氛使傩戏丢弃了原来祭祀仪式的神秘感、严肃性和恐惧感,变得很有欢乐的气氛,成了庆祝节日的重要的文艺活动。
除夕,唐朝人在家门外欣赏傩戏表演,而在家里有守夜的习俗。当然,皇家是在宫廷里守夜的。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了《隋宫守岁》,诗中称:“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唐继隋风,唐朝人宫中守夜的繁华和欢乐状况一定是超过了隋朝的。民间除夕守夜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孟浩然有诗云“守岁家家应末卧”。可见,唐朝时民间百姓皆是欢乐地守夜,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要点蜡烛、立门神、贴春联、挂年画,过着繁忙而又快乐的一天,常常是整夜里没有入眠。守夜和欢庆到了元日。
“岁除”之后,迎来次日的“元正”,家家户户聚餐喝花椒酒,既驱寒祛湿,又加添节日的温暖气氛,同时,家家户户换上新桃符,“辟邪”迎新,大唐人在一片祥和与欢乐的气氛中接来新的一年。

元日的宫廷喜庆快乐的气氛非常浓厚,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关于《元日》的诗: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而在民间,街市上处处张灯结彩,装点得五彩缤纷,街上很繁荣,处处是喜庆的店面,人们纷纷购物,或者问候熟悉的友商等。
元正早上,唐朝人已有拜年的习俗,在家里,晚辈要给长辈们拜年,只是,唐朝时男人们要双膝跪地叩头行拜礼,而女性则不必跪地,以曲弯着腰拱手行拜,这或许是唐朝很尊重女性吧?
元日里,唐朝人家家户户都要办宴席,无论是亲戚朋友或是朋友带来的友人,皆是可以入席欢饮的,拜年时皆能加入宴席,元日是不拒客的。
而官场的人,拜年时一般是要递上拜年的帖子,以示隆重,并且也亮明身份,让拜访对象能有所准备。
据说,贞观时期官场很注重拜年,对拜年的帖子非常重视,唐太宗李世民曾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并在上面刻上御书“普天同庆”,将其赐予朝中大臣。而民间有重视拜年帖子,当然,无法都用金箔,而是以梅花笺纸或其他物品代替。总之,“拜年帖”在唐朝盛世非常流行。
当然,元日这一天,朝中高官并不那么轻松,因为朝廷规定按例要举行元日大朝会,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朝会,在京高官不得缺席,要在朝会上隆中庆祝皇帝万寿无疆;而在外地的官员也要派人送上拜年帖子和重要贺礼,拜贺皇帝,问候上司等;藩属国往往也派使者入都城朝贺和进贡,表示对唐朝的友好。
元日里皇帝可能是最忙的,要亲临大朝会,要大会群臣,要接待藩国使者,有时,还要宴请朝中重臣,对于重要的地方大员送来的拜年贴和奏章,有时还有亲自批阅。总之,新年元日,皇帝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盛唐强力强盛,而皇帝为了展示盛世国强,常常在元日大朝会过后,展示“国器”,把珍贵的大物件拿出来展示,让大臣和外藩使者领略盛世大国的富足气势。
此外,皇帝常常会利用元日的大好时光,颁旨大赦天下。
唐朝诗人张祜有《元日仗》一诗写出了元日群臣朝贺的景象: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唐朝诗人王建在《元日早朝》一诗中对元日大朝会的描写更仔细: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淸。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吿四方,群后保太平。”
过“元正”时,唐朝人喜欢吃甜食,比如,吃“胶牙饧”,“饧”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麦芽糖”,即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作出来的甜食。“胶牙饧”比较粘软,甜度不像蜂蜜那么甜,一般是用现在所说的蔗糖做的,在当时蔗糖叫“石蜜”,从国外传入的,当时是比较珍贵的,甜蜜的味儿,所表示是生活甜甜蜜蜜之意。
过“元正”时,也吃饺子,饺子在唐朝已经有了,其做法是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馅,在大锅里的滚水中煮熟,之后捞出来,装在碗里或盘子里,食用时佐以醋等,其做法和制作方法,与现在没有本质的差别。也有连着汤吃的,在唐朝,叫做“汤中牢丸”。
在盛唐时,唐长安佛学传播很广,影响很大,新年的节日中,也受佛教的影响。在长安,家家户户要立竹竿子,挂上幡子,在节日的气氛中,迎新岁祈求长寿。而在寺庙里,在新年节日里常常有面对大众的关于佛学的通俗讲座,由名僧开讲,引士庶、平民来听讲,以传播佛学。比如,会昌寺法师文溆在长安开坛俗讲,传播《华严经》《法华经》等。

大年节日,过了初-一初二之后,唐朝人便开始走出家门,四处走访亲友,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宴请,在当时称为“传座”。人们在初一、初二忙完后,有了功夫备好酒菜,刚好可以邀请亲朋好友,趁假日中的欢乐气氛,邀请好友,聚在一起喝“年酒”,或称吃“春酒”。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称为“人日”的日子来了,据说这“人日”是由东方朔所创设的。在这一天,大唐的妇女们极力装扮自己,她们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同时还巧施绛唇,涂脂抹粉,涂上称为“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的口红。
而在“人日”这一天,皇帝要大宴群臣,赏赐文武百官以绸缎彩帛,并与大臣一起赏雪景,让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并欣赏各种剪纸图案。
原来,黄金周早就出现了
年味越来越淡,随着我们的成长,年味也好像在逐步褪去,一起穿越,来看看唐朝的过年。
在唐朝,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只有农历历法,大年初一叫“元旦”、“元日”、“元正”或“岁日”。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真可谓是春节黄金周。一般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加上过年当天(初一),唐朝是历史上第一次春节放长假的朝代,这个福利在秦汉以及魏晋朝都没有的。
跨年守岁
现在,都流行元旦(1月1日)跨年,不同的地方选择比较适合的地点进行跨年,例如:武汉的江滩、上海外滩、昆明欢乐世界等等,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在唐朝的跨年,是守岁,每到过年,出门远游、在外求学、经商、在外做官等人,除夕前,都会尽量往家赶,都想在大年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一家人坐一起畅谈聊天,
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一般在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辞旧迎新,一起守岁。唐朝时代,一家人是阵容强大,家族式的过年,大家族的人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自家过年:“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有辈分高的老人在时,老人的直系儿孙,还可能有老人的弟弟、妹妹等的儿孙到家里聚在一起团圆守岁,守岁并非当时民间所独有,宫廷也有。据说,“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压岁钱。
在饮食方面
唐朝过年要吃五辛盘(春盘),由五种有辛辣气味蔬菜(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拼成的,发散五脏中的陈腐之气。另外还会备胶牙饧、屠苏酒等食品和饮料,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唐朝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据说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当时北方出现了饺子,不过唐朝的饺子不叫“饺子”是叫牢丸“汤中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会撒芫荽等。
烟花爆竹
现在我们过年,都会放烟花,吃了年夜饭后,在农村,可以看到炫丽多彩的夜空,烟花铺满星空。小孩大人们都出来看烟花,放烟花,拉拉家常。火药鞭炮在北宋才有记载,但是当时叫“编炮”,唐朝纸制“鞭炮”还没出现,只有“爆竹”或称“爆竿”。当然必须借助火药才能升空。
风俗
现在过年,有的农村有生活污水、垃圾等不能倒家外,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不能打扫等风俗,同时有的地方早上还不能说“起床”的相关词等。还有发压岁钱等,在唐朝除夕和元旦这两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破鞋子,要在院子里挖坑埋掉,会出“印绶之子”,在子时到来之前,坏的扫帚这类,要扔进院里的“庭燎”大火堆,可以“令人仓库不虚”。
唐朝公务员(官员)
春节期间,举行正旦朝会,是皇家重要典礼,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在正旦朝会盛典,会进行大朝会(皇帝在正殿召见文武百官,见各地朝集使和藩属国和非藩属国使节,接受拜贺、贡品及祥瑞等),大陈设就是大展览,下达大赦令(有的犯人可获得赦免或者减刑)。在这期间京官和主政一地的官员,过年一般是得留守值班,不能放假回家。
唐朝人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除夕一过,便是新年了。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唐朝时的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相关文章:
唐玄宗,杨国忠,哥舒翰,谁把唐朝拖入了深渊? 04-23
各朝代玉虎的特征 最早的古玉虎是什么时期的? 04-23
唐朝过年习俗: 唐朝开放繁荣,唐朝人是怎么过年? 04-23
唐朝的大佬们,控制唐朝几百年? 04-23
明朝皇帝头冠?专家:别被历史剧忽悠了,金冠是死后戴的 04-23
明朝纺织机工具的改进,快来看看吧 04-22
中国历史重大变革期——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 04-22
明朝服饰有哪些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04-22
400 年前的明朝皇后凤冠,你们知道长什么样吗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