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
多元化、开拓与创新是可以形容唐朝时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一个词汇,唐朝近三百年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绚烂而又多彩的瑰宝,这些瑰宝无论是在唐朝之前还是在唐朝之后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是无法比拟的。
文官制度作为历朝历代尤其重要的政治制度,各朝代都会对文官制度尤为重视,在唐朝的文官制度,兼具创新、完备等方面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一、 在唐朝大放光彩的文官制度
唐朝在文官制度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创新之举,从建立三省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建立科举制度的选官制度。
对于那些建立起来能够很好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能够维护上层阶级利益的制度,当然就会被统治阶级采纳并且加以推行,但是对于那些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制度,就会被慢慢的被弃用,而那些有利于统治阶级掌权的制度,就会被加以重用。
唐朝最为显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就是用分权来加强集权,将地方的权力不断的收归到中央,将官员手中的权力不断集中到君主的手中。
多元化、开拓创新还体现在官员的任用上面。
李唐时期,为了能够广招贤人志士,辅佐皇帝。尤其是武则天在开辟了“以诗赋取士制度”之后,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够进入到朝廷内部做官。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把贤人志士招录到朝廷中来,而且还能够把朝廷听不到的民生带到皇帝的身边,让皇帝能够知道百姓的疾苦。不仅仅是在选官制度上,在其他的文官制度方面,唐朝也有很大的成就。

那么,这些文官制度有什么特点,能够在唐朝时期焕发光彩,让后人一直铭记呢?
二、 多元化、民主化、首创化、完备化的文官制度
首创化体现在唐朝在中国的文官制度方面不断的创新,一改以前的文官制度,根据以前的文官制度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创设了很多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文官制度。
建立“关白之制”,开创“南选”和“女科”制度,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经历了实践的检验,能够很好的帮助国家机器高速运转。
民主化体现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提到过,君主与大臣之间是鱼水情的关系,大臣要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看法。
《贞观政要》就这样记录着一段话: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与大臣积极探讨观点,“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朕今志在君 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其实根据记载,唐朝时期,唐朝的军国大事一般都由宰相和文武百官集体讨论,皇上在听取百官意见的时候集思广益,最后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决策。
这体现了唐朝时期民主与开放的时代特征,正是因为这样开放式的文官制度,让唐朝形成了君臣一体、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多元化体现在参政的格局上,在唐朝能够做官的人不再限于贵族子弟,寒门弟子也可以到朝廷做官,只要有一定的才华。
而且就连外国的留学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外国留学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登科及第,这种行为被称作“宾贡进士”。

外国留学生能够考取科举考试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种新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将当时的唐朝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唐朝时期异国人做官较为出名的人有,有李光弼(契丹 人)、尚可孤(鲜卑人)等人,允许外国留学生考取科举考试体现了唐朝时期政治生活、文官制度多元化、包容性的特点。
这样的行为能够增加唐朝人才的数量,归根到底,是统治者想要更多的人才来服务于自己,让自己的权力更加的巩固。

完备化的特点体现在从科举制度、宰相制度、监察制度、言谏制度、职官制度、退休制度一直到法律制度,从机构的设置、人才的选择、官吏的任用、以至于到思想教育都自成体系,各施其职,井然有序而相得益彰。
这些制度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让唐朝的制度更加的完备。
三、 唐朝文官制度虽然集大成,但是仍然存在弊端
作为封建时期的文官制度,其宗旨就是为了封建君主阶级的统治而服务,在唐朝文官制度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被加上封建统治者强烈的阶级印记。

根据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本质来看,尽管唐朝呈现出很长一段时间的君臣鱼水情的和谐的局面,但是国家终究属于君主所有。
古言就曾经记载“父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就体现了封建国家的基本面貌。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唐太宗既能制定法律,也能践踏法律的事情出现,这也说明了君主的权力独大。

《唐律》中记载的以公平、公正、“法不阿贵”旗号亮剑,但是还会出现包庇、纵容犯法官僚贵族的“八议”障眼的事情。
虽然武则天以“匦制”求谏亲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又重用酷刑,大搞特务政治的矛盾之举;这也才有了改革后的宰相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考课制度等在初盛唐能推行得有声有色,以至于到了中唐以后则虎头蛇尾,举步维艰。
君王们一边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而兴高采烈,高兴自己能够广纳天下的贤人志士,但是一方面却有大批像李白那样的失意士子面对千军万马拼科举的场面而扼腕,发出“儒术于我何有哉”的长长叹息。

我国的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就谈到过科举制度的缺点,他说古代的科举制度:
“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由此形成的对学问之膜拜,加上百姓对官府的一贯敬畏,长久以来将中世纪的贵族政权没落以后的中国社会割裂为两大阶层。……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 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一语中的,直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弊端。

当时的科举制度,考的只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能够把四书五经背熟背透就能够考取到名次,因此科举制度极大的限制了当时人民的思想,囚禁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这对社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这种文官制度乃系占人口极少数的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从根本上代表的是极少数人或言个别特殊阶层的私利,而不是大多数人的公利。
虽然前面提到的科举制度能够让寒门弟子也能够进入官场,但是寒门弟子占到的比例微乎其微,更何况又有当地贵族势力的打压以及自身的贫苦,真正能够到达高官位置的寒门弟子少之又少。

而且基于这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即使才华无比的横溢,进入官场之后同样会被戴上有色眼镜,更何况封建阶级的势力往往还要靠统治者的私德或个人魅力来勉力维持。
一旦社会出现大动荡,社会不同于以往,就会让着发展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土土崩瓦解,而跟随着封建势力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也将不复存在,也只能够让后人在各种史料中才能一睹其真容,也会为之叹息。
结语
唐朝经历过盛世,也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官制度,直到今天,还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就当时的封建社会来看,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官制度虽然在当时大放光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体系,但是其宗旨都是为了君主而服务,最终的目的仍然为了加强君主统治。
但是其影响之深远,让后人都为之惊叹,而且当时的文官制度不同于过去,开创了新的制度,其内容不仅对于君主的权力又影响,更对当时的百姓生活以及梦想进入官场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个朝代的制度,反应了一个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到了唐末的时候,文官制度的执行效果越来越差,实质作用也越来越小,这也是反映唐朝政权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体现。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朝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运用,都达到了当时预期的效果,这些文官制度,兼具完备、创新的特点,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不可否认其有很大的意义。
相关文章:
明朝纺织机工具的改进,快来看看吧 04-22
中国历史重大变革期——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 04-22
明朝服饰有哪些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04-22
400 年前的明朝皇后凤冠,你们知道长什么样吗 04-22
大宋的都城有哪些?宋朝设有八个都城,是因为太“怂”方便逃命,还是意图北上? 04-22
明朝国公服饰 与宋朝官服相似,明朝公服科普 04-21
穿错衣服就要被抓?明朝穿戴竟还有这些讲究! 04-21
明朝才女有哪些,世家出身,才情堪比李清照,培养的孩子也个个拔尖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