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定窑是哪个朝代的 ——烧造始于唐,极盛于北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0 15:31:41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定窑始烧于唐代,宋金时代繁荣昌盛,元末以后逐渐停烧。该窑以烧造白瓷而名扬天下,产品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多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其产品除大量行销民间外,从晚唐到金代还曾是宫廷和官府用瓷的主要来源之一。

宋金时期,定窑产量巨大,影响深远,不仅当时远近瓷窑竞相仿效,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而且后世一些窑场也常模仿。定窑瓷器也曾远销海外,在今天亚洲及北非一些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发现过定窑瓷器标本。经晚唐五代发展至北宋达到高峰,终于金元,历时达700余年。

定窑白釉葵形碗

定窑在很早之前已烧造瓷器,便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后世的各种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定窑的白瓷是其大宗产品,也是定窑闻名于世的缘由。其烧造的白瓷,胎质细腻洁白,扣之有金属之声。据考,其瓷化程度已经十分的高,约1300摄氏度,接近现代白瓷的瓷化程度。而定窑的白釉也十分有特点。定窑白瓷,在初期阶段(约为唐末至北宋时期)以仿效刑窑为主,釉色净白若银雪之效。有积釉效果肥厚者,釉层之中白中泛青蓝,瑰丽可爱。到北宋时期,白釉之中渐泛牙黄之色,若同于象牙之质感。因其暖色之感,给人以温存之,这也是定窑白瓷最为世人所称道的艺术风格之一。

北宋 定窑箍金官字款刻花碗

而定窑的装饰风格也是在多窑口之中独竖一帜。在早期定窑之中,定窑多为素面,而往后衍生,入宋之时的定窑,其装饰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模印,捏塑,线绘,刻划等等工艺结晶于器物之上。而在北宋靠后时期,受到当地缂丝工艺的影响,定窑开始大量的出现较为繁复的模印图案于器物之上。 在唐代,定窑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迅速发展,烧制的白瓷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釉质坚密光润,瓷化程度很高。苏东坡称赞“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瓷器多为白釉,白色却并非定瓷的唯一色彩,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定窑,在宋时便具有贡御性质,时常供给当时的皇室宗亲。宋代邵伯温《见闻录》书中有一段关于定州红瓷的记述:北宋时期,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其文便记述了在宋仁宗时期,其张贵妃私受大臣定窑瓷器。就因此事件,仁宗皇帝大怒,亲自打碎了这件定窑瓷器。可见,在宋时,这类精美的定窑瓷器的价值程度。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制作精湛,瓷质莹润,风格古朴高雅,装饰绚丽,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执壶

定窑的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

北宋 定窑刻花玉壶春瓶

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这就是所谓的“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

相关文章:

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为大唐续命150年,却大器晚成 01-11

吃不完的玉米怎么保存 ,这样储存,冬天再吃和新鲜的一样,不干还特甜 01-11

杜甫诗中的安史之乱——看唐朝在危难之际三次借兵回纥 01-11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透过唐朝的女官制度品古代女性文化 01-11

双歧杆菌怎么保存 ?夏季将来临,家中药品该如何保存? 01-11

大宋丞相一览图:开国宰相范质,亡国宰相陆秀夫! 01-11

乾隆只是败家子?细数乾隆对清朝的贡献 01-11

宋朝真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繁华吗?贫富差距大,才是宋朝的真实面貌 01-11

宋朝时期的辽国和金国,是现在的哪里?快来看看吧 01-11

明朝开国称帝:浅谈朱元璋的登基诏书,了解朱元璋的高明之处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