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细品“格物致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5 08:46:37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意思是:要想获得真知,就要观察分析研究事物;认真观察分析研究事物,就可以获得真知。

格物致知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我们的知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活动,格物致知的“格物”就是有意识地观察分析研究事物,就是有效的实践活动。而所“格”之“物”则泛指一切客观事物,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我们总结工作找出经验,总结就是“格”,被总结的工作就是“物”,得出的经验教训就是所致之“知”。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难题,我们就可以运用格物致知的原理,认真研究、思考、分析,总可以找出一定的办法来。

格物致知是一个贯穿了实践、思考、学习的完整过程。

有一个“阳明格竹”的故事,说明朝大理学家王阳明年轻时为了格物致知,就邀朋友一起“格竹”。两人在竹园中对竹枯坐数日,最终以王阳明口吐鲜血、大病一场告终。后来王阳明走上了另一条路,创立了阳明心学。他“格竹”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否定格物致知,但这是不客观的。他对竹枯坐并不是真正的的“格竹”。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没有周密审慎的思考、没有对有用信息的及时吸收,“格物”就只是空话,也就无从“致知”了。如果认真观察研究分析竹子,未必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比如我们可以知道竹子的习性、功用、生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还可以由竹子的习性引发一些对人生的启迪,如正直、虚心、谦逊等。

格物致知不能寄望于“格一物”而“致全知”,不能指望一次实践解决全部问题。

王阳明“格竹”的失败也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年轻的王阳明希望通过一次“格竹”找到“成为圣人”的道路,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想得到关于人生的系统性的真知,需要去格“人生”,而且恐怕不能是一个人的人生,而需要研究很多人的人生。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一个通用的公式,而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科学实践中获取真知的持续过程。

相关文章:

蒲松龄是什么朝代 为何一个清代秀才能写出如此文学巨著《聊斋志异》? 01-08

隋朝的开国之君是谁?作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何不称“太祖”而是“文帝” 01-08

宋朝的特点: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朝代 01-08

白毫银针怎么存放才可以转化快?白毫银针可以放进冰箱冷藏吗? 01-08

明朝皇帝字辈 ,朱元璋为后世子孙取了二十个字辈,到现在用完了吗? 01-08

新会陈皮能暴晒吗?陈皮如何晾晒和存放才合适? 01-08

「茶叶百科」在茶叶兴起的唐朝,人们是如何饮茶的? 01-08

宋朝美学,越高级,越简单!快来看看吧 01-08

更精确的了解冬虫夏草的储存方法 01-08

明朝工部尚书,亲自上阵修筑皇宫,清正不搞小动作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