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对于显赫一时的皇帝大臣,或者说对于当时有很高地位的贵族,后人总会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总结,然后给出褒贬不一的称号,这就是谥号的由来。
谥号这种制度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周朝时期逐渐成熟,中间虽然有被废除的波折,如秦始皇时期人为给死去的人取谥号有以下犯上的嫌疑,所以去除掉,但在汉朝以后又重新恢复,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以后这种制度才消失。

2
谥号的长短不一,唐朝之前往往由一到两个字组成,在唐朝以后,谥号则越来越长,比如孝庄皇后的谥号就将近二十个字。同时,用什么字,怎么去区分谥号,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武、睿等字就是褒谥,而、厉这些就是恶谥。
庙号则单独用于皇帝,皇帝一旦有了庙号就会被单独供奉在庙宇之中;但是皇帝如果没有庙号虽然也会建立家庙,但数代以后就会被回掉,然后皇帝灵位会被移到其他太庙之地被后人一起祭祀。两汉以后,庙号逐渐被广泛应用,所以后世的皇帝基本上都被移到一个地方祭祀,仅仅只留下开国君主单独祭祀。

庙号和谥号同样都起源于商朝,但奇怪的是周朝天子只有谥号却没有庙号。在西汉时期,对于庙号是非常严谨的,能获得庙号的只有七位,其余的皇帝虽然中途有过庙号,但因为后人觉得功绩不足而被取消掉,因为在两汉时期,除非你的功绩非常之大,不然是不允许有庙号的。
3
同时对于皇帝的“祖”和“宗”也有着严格的限制,除了开国皇帝能够称祖,其他的后世之君都只能称为“宗”。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后来曹魏对于自家的祖先都赐予了庙号,且都用上了“祖”,到了十六国以后,各个小国都开始用庙号了,自此以后庙号开始被大规模滥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皇帝只要通过他的庙号其实就能直到他的具体情况。一般叫太祖或者高祖的都是开国皇帝,而称之为太宗的,一般都是将国家带入盛世王朝的国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他的庙号就是太祖,但他也并不是开国皇帝,所以对他的庙号也不是生平的真实评价。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则是“高祖”,这两个称呼其实是对杨坚的赞美,而且也名副其实,但问题来了,为何他不叫太祖呢?
很简单,因为古人在自己做皇帝的时候,大多数都会追封自己的家人,杨坚也同样如此,他追封自己的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所以杨坚自己就只能称高祖了。
相关文章:
明朝大将李如松意外阵亡,让李成梁的计划完全落空,明末辽东局势万劫不复 04-21
明朝的亡国之君 ,傀儡皇帝光绪,为何常被人放在一起比较? 04-21
八百年前,明朝的衣食住行方面是如何炫富的? 04-20
明朝相当皇帝身边的大内侍卫?只会功夫不行,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04-20
宋朝的gdp占世界80%?英国经济专家:一个以讹传讹的历史谣言 04-20
明朝上的十大灾难(七)甲申之变 04-20
唐朝疆域划分 :西到黑海,南抵印度洋,北至北冰洋 04-20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最后竟被埋雪堆里冻死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