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明朝吕尚书 :为官40年,历5任帝王,兼3部尚书,他在明朝堪称奇迹

11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6 16:55:08    

明朝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朱棣打算开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北伐。户部尚书夏原吉以国库空虚为由坚决反对,朱棣认为夏原吉不给自己面子,一怒之下将夏原吉下狱问罪。命礼部尚书吕震兼任户部尚书。

夏原吉是永乐年间著名的“钱袋子”,堪比汉武帝麾下的桑弘羊,他若说国库没钱了,那便是真没钱了。即使调吕震兼任户部尚书,吕震也没有办法。于是,吕震脸色沉重,如丧考妣,好比接了个烫手山芋。在这时,朱棣却派了10位侍卫跟随吕震,并且对这10人说:“若吕震自杀了,你们也都别想活了!”

《明史·卷一百五十一》记载:

帝令官校十人随之,曰:“若震自尽,尔十人皆死。”

在整个明朝历史上,吕震简直称得上是“奇葩”,他为官40年,历经5任帝王,曾身兼3部尚书,但却能力奇差,不识大体。在都是人精的明朝官场上,他的存在简直是个奇迹。

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和大家分享明朝这位奇葩的“三部尚书”,希望在他身上,能够得到不一样的体会。

一、朱棣起兵他投降

根据《明史·吕震传》记载:

吕震,字克声,临潼人。洪武十九年以乡举入太学。

吕震,字克声,明朝山西临潼人。吕震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帝那年,吕震才3岁。

根据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挖掘出来的吕震墓志显示,他幼年家境不好,又几经战乱,能够发奋读书,实属不易。

明朝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恢复科举,吕震考中举人。次年,他被当地知府推荐到太学读书。当时,朱元璋把太学当作培养大明未来官员的学校,因此对太学生十分重视。建文到永乐时期的大部分名臣如铁铉、夏原吉、杨荣、黄淮等皆出自这个时期的太学。朱元璋为了培养这些未来的栋梁,经常会派他们下地方历练。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经派一批太学生出去检查各府县的土地情况,并且将这些土地按照富饶和贫瘠分类,以方便后期分摊税赋。吕震当时的目的地是浙江。结果,别的太学生都是拿着记录的文字向朱元璋汇报,只有吕震记忆力超强,他不用拿稿,滔滔不绝把自己的数据和心得说出,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纵观吕震的一生,他超强的记忆力,始终是他的助力。

是年年底,山东按察司佥事空缺,朱元璋亲自点名吕震担任“试佥事”。约在洪武二十五年左右,吕震被召入京城担任户部主事,两年后,他又被调任北平担任按察司佥事。正是在北平,他认识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当时在这里屏藩的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朱允炆对齐泰、黄子澄等科班进士比较重视,像吕震这样举人出身又远在北平的官员短时间没有太多机会。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密谋下,设计杀掉北平布政使张彬、都督指挥使谢贵,公然起兵“清君侧”。当时燕王派张玉、朱能守住北平各个城门,然后用高官厚禄劝城内官员投降。作为北平的小角色,吕震禁不住诱惑,主动投降了燕军,成为第一批投降的明朝文官。

君子欺之以方,小人诱之以利。

吕震此举,可以看出他的品性。

正因为如此,朱棣对吕震的印象非常好。后来朱棣带着众将士南下,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老巢,吕震便协助朱高炽。

在封建社会,“从龙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本文不评价靖难之役的对错,但对吕震来说,靖难之役的爆发,他是得利者。吕震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大业未成的朱棣和朱高炽,是他人生最幸运的事情,也是他接下来为官多年不被淘汰的资本。

二、三部尚书恶名扬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政权灭亡。朱棣登基后,吕震曾短暂地担任真定知府,而后又被朱棣调入南京,担任大理寺少卿(四品)。

从洪武年间去北平,到永乐初年回到南京,吕震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他如今是新帝身边的红人,注定前途无量。

吕震之所以能得到朱棣的青睐,和他超强的记忆力也有关系。一次吕震随朱棣出巡,在砂丘上遇到一个古碑,朱棣读了一遍,觉得颇有意思。回宫后,朱棣又想起那块碑,便让吕震派人去把碑文抄下来。吕震说:“不须遣使,请笔札帝前疏之。”意思是,何必这么麻烦,我现在给您默写出来就是!说完,吕震认真地默写完全部碑文,一字不差,把朱棣惊讶得目瞪口呆,从此对他青睐有加。

《明史·吕震传》说吕震“三年迁刑部尚书。六年改礼部”。

意思是,永乐三年,朱棣破格提拔吕震为刑部尚书。永乐六年,他又改任礼部尚书。

在担任礼部尚书时,其他五位尚书向朱棣奏事,都是手持副本,或者带着本部侍郎,生怕有所遗漏。而吕震什么都不带,就能记住所有要点,分毫不差。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蒙古,太子朱高炽监国,吕震打算向太子推荐他的女婿、礼部主事张鹤,没想到张鹤胆小,见到朱高炽时严重失仪。按大明律,殿前失仪乃是重罪。但朱高炽看在吕震的面子上没有计较。

待朱棣北征归来,汉王朱高煦等人开始搜集朱高炽的错处。于是,朱高煦便向朱棣状告朱高炽,说后者纵容礼部官员张鹤殿前失仪,有失皇家威严。朱棣大怒,不仅把朱高炽臭骂一顿,还把吕震和太子府詹事蹇义一同关入诏狱。不久之后,经过杨士奇等人的劝解,朱棣气消,才给吕震和蹇义官复原职。

永乐二十年,朱棣决定第三次北征。此时永乐朝经过两次北征、南征安南、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重大事件,国库早已入不敷出,要不是户部尚书夏原吉是个理财高手,朱棣这一摊子早就撑不起来了。

因此,夏原吉为了天下百姓着想,劝朱棣不要再北伐。笔者之前写过夏原吉,对他十分推崇,夏原吉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朱棣自恃雄才,生前定要踏平鞑靼,一怒之下,将夏原吉打入诏狱。

夏原吉入狱后,朱棣又召来兵部尚书方宾,希望方宾能支持自己北伐,方宾向来正直,他说:“今粮储不足,未可兴师。”看到方宾也不支持自己,朱棣更加恼怒,方宾怕自己步夏原吉的后尘,回家自缢而死。

《明史纪事本末》云:

时礼部尚书吕震数乘间言宾与原吉皆奸邪诬罔,上信之,命戮宾尸。

意思是,吕震看到方宾和夏原吉都倒了,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趁机诬陷方宾和夏原吉是佞臣,朱棣相信了他,并且屠戮了方宾的尸体。若不是杨荣关键时刻为夏原吉说话,夏原吉可能也被杀了。

而今,户部和兵部尚书都空缺了,朱棣环视一周,发现吕震支持自己北伐,于是便下旨,命吕震兼任三部尚书(礼部、兵部、户部)。

听到旨意后,吕震的表情非常怪异,不是惊喜,而是恐惧。因为他知道,在朱棣北伐的当口,兵部和户部的差都非常难当,尤其是户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找了很多借口,希望能辞掉户部尚书之职,朱棣都没答应。不仅如此,朱棣还派了10名侍卫看着方宾,生怕他自杀。这便是本文开篇时的那一幕。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给好友柳宗元的墓志铭中写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意思是,有些小人,在别人掉入陷阱时,他不但营救,反而向陷阱里投石头。

治国无术,落井下石,三部尚书吕震,也算青史留“名”了。

三、不识大体两茫茫

事实证明,永乐朝后期之所以国力衰微,与朱棣的第三次北征关系很大,或者说和吕震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有很大关系。

作为三部尚书,吕震在这一时期可谓权倾朝野,然而,他在民间给朱棣搜集完军饷和粮草后,继续他的奸猾之路。

根据《明史》记载,吕震曾三次回老家祭祖与省亲,每次场面都非常浩大。有两次,关中闹饥荒,看到家乡受灾,吕震义不容辞,大笔一挥命户部官员给关中百姓挤出些钱粮发放。结果他回来却没有禀报给朱棣。朱棣得知后,虽然很生气,但念及吕震支持北伐之功,便原谅了吕震。

一次,由于吕震的原因,奏折迟迟没有送到朱棣手中。朱棣责问吕震时,吕震害怕,说这都是礼部给侍中李能未能及时送达。实际上,李能早就将奏折送到吕震手中,是吕震自己耽误了,但为了给自己开罪,他只能拿李能顶杠,结果李能被朱棣所杀,吕震却没有为李能说话。

礼部主事尹昌隆为人正直,多次顶撞吕震。后来谷王谋反,吕震将尹昌隆说成谷王的同党,不给尹昌隆申辩的机会便定罪,最终导致尹昌隆被杀。

吕震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擅长溜须拍马,尤其喜欢献“祥瑞”。《明史·吕震传》记载:

永乐时,曹县献驺虞,榜葛剌国、麻林国进麒麟,震请贺。帝曰:“天下治安,无麒麒何害?”

意思是,永乐年间,曹县进献了一头古代仁兽“驺虞”,而榜葛剌国、麻林国(今非洲东部肯尼亚境内)进献了一头“麒麟”,吕震欢欣鼓舞,恭贺朱棣。没想到马屁拍到马腿上,朱棣说:“只要天下安定,要不要麒麟又如何?”

朱棣从蒙古班师回朝时,山谷里曾传出三声“万岁”,吕震并不在现场,等朱棣归来,吕震开始宣扬这件事,声称都是朱棣的君威震天等,朱棣召来吕震说:“山谷里有回声很正常,你作为礼部尚书,要懂得明辨是非!

不仅如此,吕震还不止一次上书,恳请朱棣到泰山封禅,朱棣很反感,若不是看在他早年跟随的份上,早就免了他的礼部尚书之职。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守孝27日后,吕震建议群臣脱掉丧服,换上吉服,让天子早日穿上龙袍,大有拍明仁宗朱高炽马屁之意。朱高炽觉得吕震作为礼部尚书,对先帝不敬,于是不听吕震之言,改换了素服。

《汉书》云: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作为礼部尚书,吕震却恬不知耻,胡言媚上,不知“礼”为何物。

四、饮酒猝死愧家邦

洪熙元年正月,朱高炽正位,大封群臣,吕震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少师。登基之初,朱高炽命主持礼部事宜的吕震带领群臣祭祀五岳以及先帝的陵寝。吕震却假公济私,私底下却让妻子儿女偷偷坐在乘放祭祀用品的车里到处访友和观光。

待吕震归来,听闻南京龙山上长了一颗大灵芝(当时已迁都北京),他立即上书,说这是天朝的祥瑞,希望朱高炽能派人前来“请”这颗灵芝回北京。结果被朱高炽拒绝。

洪熙元年二月,大理寺少卿戈谦因为在朝堂言辞过激,恰逢周边诸藩属国前来朝贺,吕震和戈谦有罅隙,他建议将戈谦免职问罪。

杨士奇私下对朱高炽说,四夷来朝,这些藩属国可不知道戈谦犯了什么罪,他们只能看到大明新君心胸狭隘,不能容忍诤臣。朱高炽恍然大悟,感叹道:“此吕震误朕也。”事后,朱高炽越发厌恶吕震,但他担心吕震针对杨士奇,因此说是自己改变了主意,和其他臣子无关。

吕震只为个人恩怨,不为大明脸面着想,实在恬为礼部尚书。当然,他最终也为自己这种“不知礼”的行为付出代价。当年,明朝最仁慈的皇帝朱高炽病逝,仅在位10个月,太子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

次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派礼部尚书吕震祭祀太庙,并设立斋戒。吕震又出了幺蛾子,《明史》云:

祀太庙致斋,饮酒西番僧舍,大醉归,一夕卒。

吕震偷偷跑出太庙,到西番僧人那里去饮酒,喝得烂醉如泥,当晚便一命呜呼了。

祭祀太庙本当斋戒,不食酒肉,作为礼部尚书的吕震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当晚却偷偷喝酒,导致醉酒而死,这也算是报应吧。

吕震从洪武十九年(1386年)被朱元璋提拔为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历经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五位帝王,到宣德元年(1426年)暴毙时,已持续为官长达40年,从永乐六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他一共做了18年礼部尚书。这样一位明朝高官,却奸诈狡猾,逢迎拍马,不识大体。

在笔者看来,作为礼部尚书,吕震却不知“礼”,是为不忠。作为大明朝臣,他却对同僚落井下石,是为不仁。作为上司,他嫁祸同僚,陷害同事,是为不义。他代君王祭祀,却不知斋戒,是为不敬。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敬之人,能在明朝担任18年礼部尚书,堪称奇迹。

笔者认为,吕震之所以能在永乐、洪熙年间得宠,得益于两点,第一是他有“从龙之功”,一有风声便投奔了朱棣和朱高炽;第二是他有超强的记忆力,这是一块敲门砖。

相关文章:

大清宣统二年老照片:穷人穷得不像样,没有一件完整衣服 12-23

宋朝时期,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12-23

康熙什么朝代 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12-23

宋朝南宋和南北朝时的南朝宋,谁的地盘大? 12-23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哪个朝代 ,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唐朝是怎么做到的? 12-23

LabVIEW中以文本文件的格式保存与读取方法 12-23

明朝5龙同朝有谁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五龙同朝”,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他们! 12-23

清朝古装女,原来长这样 12-23

僧一行是哪个朝代的 唐朝的僧一行是个奇才,他用这一“绝”招,竟测量出子午线的长度 12-23

浅析宋代宋朝的茶道美学,一起来看看吧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