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先秦时期,传统王权的运作方式以“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为主。其中,“后”执掌“内事五枚”并对父系王权所掌“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等“外事五权”予以监督、制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设了皇帝制度并形成了一套以皇后为中心,由妃嫔、女官、宫女等组成的后宫制度。汉朝建立以后,给后宫制度配套了繁琐严苛的礼仪约束和森严、明确的等级制度,以“皇后”为代表的后宫便失去了执掌“内事五枚”的巨大权力,逐渐成为皇帝的附属。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后宫等级制度严重影响前朝政事、皇权乃至统治根基稳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自后金时期便制定成型的基本国策——“满蒙联姻”,为后金政权的稳固、清朝入关乃至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积极影响;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将后宫制度进一步明确,制定了“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的后宫等级制度,有效制衡了朝臣、拉拢了外戚、稳固了皇权。
不可否认,清朝之所以能够稳固统治中原地区200余年,和其成熟、系统、完善的后宫等级制度绝对分不开关系。
清代后宫妃嫔形象
对于后宫等级制度的巨大作用,《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着较为明确的说明:
二百数十年,壸化肃雍,诐谒盖寡,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戚蠹国之衅,彬彬盛矣。
也就是说,成熟的后宫等级制度有效杜绝了前朝历代诸如嫡庶不分、外戚祸国等灭国之因。
抛开“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的努尔哈赤时期,抛开“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的皇太极时期,甚至抛开“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的顺治朝;仅就“典制大备、位号明确、尊卑分明”的后宫等级制度建立以后,清朝历代帝王对于后宫妃嫔的配置也不尽相同,后宫配置对于皇权的影响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清朝哪位帝王的后宫配置才是最理想状态呢?
从后宫供养成本、前朝政事影响和皇位传承等三方面比较可以明确得出结论——雍正皇帝的后宫配置当属最理想的状态!
后宫供养成本
“俸禄”,即为封建皇权社会朝廷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各级官员的报酬。清代后宫妃嫔从本质上将同样属于皇帝的“臣属”,不管由内务府还是朝廷财政供养,同样需要支付相应俸禄。清代后宫妃嫔的俸禄称为“宫分”,依据后宫位分的不同而不同。
从后宫之主——皇后,到后宫妃嫔的最低等——答应,所得“宫分”到底有多大差别,我们以“皇后”和“答应”为例,予以明确说明。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明确记载:
皇后的“宫分”为:年俸1000两,各类绸缎38匹;各类纱44匹;各类布68匹;金线20绺,绒10斤,棉花线6斤,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
皇后每日的“膳食供应”:盘肉用猪肉166斤,羊肉1盘,小牲口2只,新粳米1升8合,黄老米1升3合5勺,高丽江米1升5合,粳米面1斤8两,白面7斤8两。除此之外蔬菜、水果、干果、配料若干。
皇后每日照明、取暖供应:三两重白蜡1支,一两五钱重白蜡4支,一两五钱重黄蜡4支,一两五钱重羊油蜡10支,羊油更蜡1支,红箩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黑炭夏例50斤、冬例60斤。
常在的“宫分”为:年俸30两,各类绸缎5匹;各类纱3匹;棉花3斤。
常在每日的“膳食供应”:猪肉1斤8两,羊15盘(每月)、鸡鸭共5只(每月),陈粳米6合,白面2斤,随时鲜菜2斤。
常在每日照明、取暖供应:黄蜡1支,羊油蜡1支,黑炭夏5斤、冬10斤 。
另外,对于后宫后妃的服侍人员配备,也有着明确规定,而且这些太监、宫女们也需要强大的财政支出支撑。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有载:皇后配“太监12人、宫女10人”;皇贵妃配“太监12人、宫女8人”;贵妃配“太监12人、宫女8人”;妃配“太监10人、宫女6人”;嫔配“太监8人、宫女6人”;贵人配“太监4人,宫女4人”;常在配“太监3人、宫女3人”;答应配“太监1人、宫女2人”。
而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清代太监的俸禄为“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宫女俸禄根据入宫服侍年限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在每月3两——7两之间。另外,清代“嫔”级以上的后宫妃嫔,为分居“东、西十二宫”的一宫主位,需要配备两名品秩为八品的首领太监,俸禄为“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
清代宫女形象
由此能够直观地看出,如果同样出于繁衍皇室血脉、保证大清江山万世传承的目的,需要配备数量庞大的后宫妃嫔,后宫高等妃嫔的人数越多,内务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
自咸丰朝以后的同治、光绪、溥仪三位帝王因为具体的历史背景影响,并未配备足够数量的后宫妃嫔队伍,我们暂且不论。仅就康熙皇帝至咸丰皇帝这6位帝王而言,雍正皇帝的后宫妃嫔配备绝对是“后宫供养成本”最低的理想状态。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等官方文献的记载,雍正皇帝成熟时期的后宫拥有皇后一位、贵妃一位、妃三位、嫔一位、贵人八位、常在七位、答应及官女子八位。低等妃嫔占据后宫妃嫔的百分比为79.3%。同一百分比,康熙后宫为55%;乾隆后宫为41.8%;嘉庆后宫为12.5%;道光后宫为28.6%;咸丰后宫为16.7%。
仅就后宫供养成本而言,传统认为的“俭德帝王”——道光皇帝,只是浪得虚名;雍正皇帝才是真正的节俭帝王。
前朝政事影响
后宫妃嫔对于前朝政事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宫干政;二是外戚窃权。
清代统治阶层将“后宫不得干政”奉为祖宗家法,自清朝入关之初,顺治皇帝便明确规定:“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从重惩办,决不宽贷”;行至乾隆朝,乾隆皇帝更是将这一规定写入《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予以制度、法规方面的严苛约束。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通过思想教育、图文宣传等各种手段让后宫妃嫔恪守“后妃之德”。
慈禧太后之前的清朝,如果没有皇帝的主观允许,后宫妃嫔敢于干预前朝政事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积极情况的出现,除了得益于严格的祖宗家法约束、明确的制度、法规制约外,还和后宫妃嫔的配置情况分不开关系。
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为时年14岁的皇四子胤禛指婚,将原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之女——乌拉那拉氏指给其为嫡福晋。当然,此时的皇四子胤禛还尚未成为康熙皇帝中意的皇储人选,甚至连乌拉那拉氏能成为皇四子胤禛的“贤内助”都不是康熙皇帝所能预料。可康熙皇帝抛开“满蒙联姻”的蒙古王公之女、抛开“世代与爱新觉罗氏联姻联亲、休戚与共”的佟佳氏家族之女,反倒成就了雍正皇帝后宫的理想状态。
《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费扬古子孙于雍正十三年十月的大致官职情况:
费扬古之长子星禅,原任副都统;次子富昌,原任二等侍卫;第四子五格,承袭一等公,现任散秩大臣,兼佐领。孙富赉原任笔帖式;雅亲原任都统;保住,原任参议;巴武,原任护校;德保,现任三等侍卫;德禄,现任通叛;德福,现任员外郎。
也就是说,乌拉那拉氏所在的家族虽然都有官职在身,但一般都系低级武职官员或者毫无影响力的文职官员。和蒙古后妃背后势力强大的蒙古王公、佟佳氏、富察氏、瓜尔佳氏等满洲勋贵家族相比较而言,乌拉那拉氏的母家势力、对前朝政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崩逝,雍正皇帝对其有过一段客观公正的评价:
皇后那拉氏作配朕躬,经四十载,奉事皇祖妣孝惠章皇后、皇考圣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克尽孝忱,深蒙慈爱,服膺朕训。历久而敬德弥纯。懋着坤仪,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节俭,待下宽仁,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
有这样一位皇后坐镇中宫并以身作则,即使雍正皇帝后宫有着出身名门、外戚势力强大的熹妃钮祜禄氏;即使年贵妃背后站着足以左右雍正朝局的大将军王年羹尧;也断断不敢和母家势力有所联系,更不敢干预前朝政事。
除此之外,雍正皇帝对于后宫妃嫔的位分晋封还特别吝啬。除了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数次确立后宫后妃位分和后期“选秀”给予初次位分册封外,他几乎再未对后宫妃嫔予以过位分晋升。没有后宫位分的晋升,便不会让前朝朝臣和外戚家族看到皇帝的恩宠有别,更不会出现后宫妃嫔乃至外戚家族恃宠而骄、骄横跋扈的情况。
一个几无外戚势力依仗,“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的皇后;再加上一个虽有大将军年羹尧可以依仗,但却“性柔嘉,持躬淑慎。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的年贵妃配合;再加上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无暇恩泽后宫;仅有的几个高等妃嫔即使拥有通天的办事,也断然不敢干预朝政、撺掇外戚篡权。
年贵妃剧照
皇位传承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皇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做出了“秘密立储”的决定:
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建储一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不可否认,雍正皇帝创设的“秘密立储”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但根据雍正朝乃至后世帝王的实际情况来看,弘时和弘历、永瑆和永琰、奕詝和奕訢之间的皇位争夺情况依然存在,只是方式更趋于温和、趋于暗里进行而已。也就是说,这一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皇室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
但距离“九子夺嫡”最近,“秘密立储”制度刚一建立、尚未成熟的雍正朝,到底实现了皇权更迭的平稳进行,没有出现明显的负面夺嫡影响。究其原因,也大致得益于雍正后宫的理想配置。
放置秘密传位诏书的“正大光明殿”
1、嫡长子弘晖的薨逝,并未影响孝敬宪皇后的中宫地位
康熙四十三年六月,被皇四子胤禛寄予厚望的嫡长子弘晖,因病去世。自此以后,孝敬宪皇后再未生育,但这并未影响雍正皇帝将其册封为后的打算,更没有影响她稳居中宫长达九年的后宫地位。
皇后无子,其余后宫妃嫔自然也不敢拿着皇嗣说事,更不敢依仗皇嗣争得雍正皇帝恩宠,这也是雍正皇帝评价孝敬宪皇后“于今九年,俭以持躬,恩能逮下,综六宫之庶务,而静正咸宜,树万国之母仪,而安贞允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有孝敬宪皇后在,雍正后宫便无“宫斗”现象,更无“发于后宫掖庭、终于朝臣结党”的皇子夺嫡情况出现。
2、皇子生母均未“母凭子贵”
雍正朝时期具备夺嫡实力的仅有三位皇子——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和皇五子弘昼。弘时生母李氏,于雍正元年册封为齐妃,位分再未改变;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于雍正元年被册封为熹妃,直到现在也未发现熹妃被晋封为贵妃的有力证据;弘昼生母耿氏,于雍正元年册封为裕嫔,虽然在雍正八年被晋封为裕妃,但也只是和齐妃、熹妃站在了同一后宫高度。
也就是说,在雍正皇帝的刻意安排下,三位皇子的生母最终于雍正八年拥有了同等后宫位分。换句话说,她们都未因为“母凭子贵”而获得雍正皇帝额外的恩宠。如此后宫安排,才能让后宫妃嫔们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共同团结在以皇后为中心的后宫领导班子周围,共同捍卫雍正皇权的稳固。
3、低等妃嫔的巨大作用
雍正皇帝登基为帝时虽然已经45岁,生育能力大幅度下降,但并不代表其完全失去了生育能力。雍正十一年出生的皇六子弘曕,就是最有利的证明。既然如此,如果雍正皇帝再频繁临幸后宫高等妃嫔,再有皇子诞生,势必又会增加皇子夺嫡的潜在危险。如果上述三位已经育有皇子的妃子,再有生孕,更会让前朝朝臣妄自揣度储君人选。
这时候,雍正后宫低等妃嫔的巨大作用就显现了出来。低等妃嫔即使生有皇子,也无法同上三位高等妃嫔相比拟,夺嫡风险自然会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大清王朝之所以出现“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的盛世景象,得益于他“以勤先天下”的勤政态度;得益于他“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的英明之举。但后宫妃嫔理想的配置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绝对不容忽视。理想的后宫配置下,雍正皇权得以进一步稳固、国家财政得以进一步节省、因皇子夺嫡引发的朝局震动从根本上消失。由此可见,后世学者对其“奠定了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评价,当属至允至当!
相关文章:
明末清初的皇帝:崇祯为何输给皇太极? 12-28
赵构为什么能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一起来看看吧 12-28
南宋北宋的首都在哪?北宋灭亡后,南宋为何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12-28
唐朝的陇右是哪里? 唐朝时极度重视的军事地域——陇右,究竟有多重要? 12-28
白米饭是什么朝代有的 哪些朝代能让老百姓吃上白米饭和馒头? 12-28
明代妇女穿什么衣服?明朝服装女子特点和分类 12-28
南北朝是宋朝吗?南朝的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一起来看看吧 12-28
明朝男装汉服有哪些形制?明制汉服男装搭配 12-28
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 :从万历年间活到康熙时代,被誉为明朝最后一位大师 12-28
“摇摆的宋朝”:奠定了北京成为帝都的历史必然!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