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的御史大夫一职,在网上可见形形色色的说法——譬如“宋代没有御史大夫”“宋代不设置御史大夫”“宋代不任命御史大夫”“宋代的御史大夫只是虚衔”等等……这些说法里,有基本正确的,有基本不正确的,也有不完全正确的。下面我就简单说明一下两宋时御史大夫的大致状况:
宋代有没有御史大夫?
有。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在现代人看来,经常会觉得很是复杂。其复杂性的一大体现,往往就在于同一时期内的同一个(抑或极类似的)官职名,却可能分为几种不同的概念,一个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宋代的御史大夫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宋代大致设置有三种“御史大夫”——
- 正员御史大夫,即真正的御史大夫;
- 宪衔的最高一级,即“兼御史大夫”;
- 因事临时充摄,即“摄御史大夫”。
一、真正的御史大夫,容后再表。
二、兼御史大夫,也就是宪衔的最高一级。所谓“宪衔”,又称“兼官”,是一种加衔,从低到高分为“兼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侍御史”“兼御史中丞”“兼御史大夫”五级【1】。将这些风宪官(即御史台官)的官衔授予出任使职者或外任官,大约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开始时,主要是为了提高受衔官员的职权与威望。后来,则又渐渐多了赏功等的用途。经五代时期以至宋初,宪衔因进一步地滥授而迅速贬值。
注1:唐代的宪衔与宋代不同,除了“兼宪衔”之外,还有“摄宪衔”。例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时,信安郡王李祎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摄御史大夫。又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李抱玉为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持节郑州诸军事、兼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郑陈颍亳四州节度。
宋代的宪衔,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十七日之前,主要授予文武官员【2】,以及外国君主、使臣或国内少数民族首领【3】,甚至吏人都能获得【4】。到了元丰三年之后,宪衔的授予对象基本就只剩下外国君主与国内少数民族首领了。
注2:如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时,贺遵式的结衔为内殿崇班,镇定邢赵等州沿山东山西都巡检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骑都尉,清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而可能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开始,文臣一般就不再会被授予宪衔了。
注3:如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越南前黎朝的第三代君主黎龙铤(黎至忠)遣使朝贡,被真宗封为特进,检校太尉,充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交趾郡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推诚顺化功臣。
注4:如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时,衡州吏人胡再迁(时为衡州押衙),得到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即所谓“银、酒、监、武”的头衔。
三、宋代因事而临时充摄御史大夫的例子,相对很少见。
譬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三日“诏以御史中丞王嗣宗摄御史大夫,为考制度使;右正言、知制诰周起摄中丞,为副使。所经州县,探访民间不便事并市物之价,车服、权衡、度量不如法者,举仪制禁之。有四方异行隐沦不仕者,与所属长吏论荐。鳏寡惸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赈恤。官吏政迹尤异、民受其惠、不守廉隅、昧于政理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并条析以闻。”
再如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翰林学士王曾摄御史大夫,为考制度使;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段晔摄中丞,副之。”
以上两例,前一例是为真宗封禅泰山做准备,后一例是为真宗朝谒亳州太清宫做准备。
宋代有没有真正的御史大夫?
有,又没有。
有——是因为不论北宋还是南宋,“真正的御史大夫”在制度上一直都有设置。甚至,不仅保持了该职事官的设置,还对该职在礼仪、章服、俸禄、待遇等等诸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也即是说,倘若皇帝想要实际任命一名真正的御史大夫,就随时都可以任命。
没有——然则实际上来看,在两宋时期的这319年里,宋朝从未任命过哪怕一名真正的御史大夫。
宋朝曾最接近真正的御史大夫一职的,恐怕要数司马光了——
“元丰五年(1082年),将行官制,上于禁中自为图帖定。未出,先谓辅臣曰:‘官制将行,欲取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蔡确进曰:‘国是方定,愿少迟之。’王珪亦助确,乃已。”
相关文章:
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家有谁?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一起来看看吧 12-29
万历皇帝地宫出土的明朝的十大文物,最后一件令人顿足惋惜 12-29
明朝的官服简览,原来这才是“衣冠禽兽” 12-29
明朝的瓷器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 12-29
宋朝著名的画家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2-29
唐朝妇女的发饰有何特点?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审美观念? 12-29
北宋激烈党争造成的沉重后果,一起来看看吧 12-29
难怪高俅能祸国殃民:宋朝北宋的“太尉”究竟是怎样的官位? 12-29
唐朝,著名的“甘露寺黄金大案”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