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大清朝第一案:乾隆皇帝查办“甘肃冒赈案”始末

16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11 11:37:08    

“甘肃冒赈案”真相

这是一场震惊全国的大案,将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皇帝,彻底弄蒙了。他实在想不通,他治理下的大清王朝,居然出了如此巨大的贪污案。甘肃一省官员,集体参与贪腐,上下沆瀣,勾连一气,侵占贪污两百万两之多。处变不惊的乾隆皇帝,也不由惊呼:“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乾隆觉得比这个案子更可怕的是,康熙创立的密折奏事制度,居然失灵了。在整整七年之久,那些有密折奏事匣子官员,居然没人给他提过一句。

如此情形,怎么办?只能下重手,一个字“杀“。于是,甘肃官场上就人头滚滚,前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 ,侵贪赈银千两以上贪官正法。

至此,这场大清第一案才划上了句号。那么,这场大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叫又叫甘肃监粮案呢?

1.农民起义,围困兰州,清军无粮无饷

甘肃监粮案是由明暗两件引发的。这两件事都和当时发生的苏四十三起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苏四十三起义是清中期,甘肃发生的一次起义,义军一度围攻兰州,从而引起清廷的震动。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当时属于甘肃管辖的河州循化厅发生纠纷。为安定地方,陕甘总督勒尔谨委派兰州知府杨士玑、会同河州协副将新柱、臬司福菘等,带兵丁前去处理。此时,甘肃连年大旱,民众生活困难。于是,苏四十三带领一部分人起兵。当晚,他们杀死新柱。次日早晨,赶往旗台堡斩了杨士玑,夺取了大量军械和马匹,又乘胜攻占河州(即今甘肃临夏)城,杀死知州、都司等官吏。然后,他们连夜渡过洮河,进逼兰州。

此时,兰州城里只有八百名守兵,但这是一省的省会城市,不能不守。有人建议出城迎战。果然,就有人信了这个计策,带兵出城,在城西发生遭遇战,官兵死伤三百人。原本只有八百人,这一战只剩下了五百人,还如何守城。陕甘总督勒尔瑾慌了手脚,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从兰州周边各地调集援军。

三天后,陕甘总督的报到了京城。“甘肃省城被围!”看到这个消息,乾隆也惊呆了。自从康熙初年,吴三桂之乱后,百年间还没有丢失省城的先例。乾隆唯恐兰州失守,立刻下令军机大臣和珅、大学士阿桂急赴甘肃,全面主持战事。同时,八百里加急调连城(今永登连城,有鲁土司的土司兵)、凉州、固原、陕西等地兵马增援解围。

为保住兰州,陕甘总督勒尔瑾也是拼了命,不拼不行啊,拼命拼命,不拼就没命了。否则,城破后,他肯定是第一个被杀的。几天后,各路增援人马陆续抵达兰州,大军云集粮草是当务之急,人们原本想,兰州是省城,粮饷应该不缺。大军数万大军,几个月是没问题的。没想到,很快就粮饷吃紧了。显然,甘肃已经无粮无饷了。这事要让乾隆知道,麻烦就大了。被撤职戴罪立功的陕甘总督勒尔瑾、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彻底慌了。

2.和珅出主意,王廷赞画蛇添足

咋办?好在王廷赞同和珅关系熟悉。就去求和珅通融一下,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对于,甘肃官员上下沆瀣一气,大肆贪污的事情,和珅也是心知肚明。他也收过王廷赞的孝敬,不能不管啊!

于是,牵头负责甘肃战事的和珅,就给王廷赞出了一个主意:“你先给甘肃藩库捐上一笔钱应急,然后再慢慢征调粮饷。这样军费有了,暂时也不用给皇帝汇报了。”听闻此言后,王廷赞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他拿出四万两银子,捐赠给甘肃藩库。本来就没事了。谁知,他画蛇添足,向乾隆皇帝汇报说:“⋯⋯用兵之际,需用浩繁,臣情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按理说,这样说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这笔钱的数目太大了。引起乾隆的怀疑。乾隆皇帝想到一问题:一个布政使,一次就能拿出四万两银子,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于是,乾隆皇帝让在兰州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查一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何这么有钱。他原话是:“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计充裕?⋯⋯其中情节总未能深悉。”显然,乾隆非常怀疑,王廷赞钱财的来路不正。

就在这之前,浙江巡抚王亶望给浙江的海塘工程的捐银50万两,这可是天文数字,乾隆知道后,也对王亶望捐银的来历,心存疑惑。把这两人履历联系起来,乾隆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两人都任过甘肃布政使,只不过一个是前任,一个是现任。

乾隆觉得应查一查甘肃官员了。


2.“捐监”,清廷给甘肃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王亶望(?-1781年),字味隒 ,山西临汾人。王亶望是原浙江巡抚王师的儿子,算是个官二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他从举人起步,在他父亲的运作下,一路升迁。历任皋兰知县、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最后任浙江巡抚。

王亶望是个典型的贪得无厌的官。在浙江巡抚的任上,他借着办理乾隆四十五年巡江南的机会,大肆贪污,弄得浙江天怒人怨。为了掩盖自己贪污行径,同时想在乾隆心中留个好影响。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花钱买好,在办理浙江海塘的工程中,捐银五十万两。王亶望捐银的事情,传到乾隆耳朵里。果然,引起了乾隆的怀疑。怎么两任甘肃布政使都这么有钱?他们的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于是,镇压义军和调查甘肃官员的贪污案,就在兰州城内外同步展开。王亶望、王廷赞他们在甘肃是如何敛财的呢?

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综合成一个词,就是“捐监”。这是清王朝给甘肃一项特殊优惠政策。

甘肃的读书人,如果实在考不上,且愿意去国子监读书的,就可以给当地官仓缴纳一定的豆麦等粮食,就可以去国子监上学了。就读国子监后,学生就能获得做官的资格,也可以通过选拔后参加乡试、会试。这就相当于自费保送生了。



这个政策,在康熙年间就有,很受甘肃民众的欢迎。可是,时间久了就被别人利用捞钱了,故而停止了。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又奏请朝廷,把这项政策给恢复了。 或许,王亶望的初衷是想为甘肃父老办点好事,可到后来事情就走样了。

因为一些官员发现了,其中贪腐门道。于是,就把一些条款进行了微调。原先,朝廷严令必须要缴纳一定的粮食,才能获得监生资格。现在,不用这么麻烦,可以用银两来代替粮食。为何要用银两代替粮食?因为粮食消耗了,或者大灾之年才能纳捐。改成银两后,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想收多少就收多少。同时,他们还能搭车收费。按照清王朝批准的监捐生收费标准,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大笔一挥把43石粮食改为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55两。这样就简单了,只要缴纳55两银子就行了。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清政府三令五申的规定,就被王亶望轻松绕过了。这是非常严重的违规了。这还不算,他们又在兰州城里专门的办事机构。王亶望把自己亲信蒋全迪调到兰州任知府,全权负责办理甘肃监捐事务。

3.王亶望,一路贪污一路升


于是,甘肃(甘宁青三省)的官员纷纷行动,当然也离不开王亶望的大力推动。

王亶望和蒋全迪进行了全盘筹划,为甘肃各县预定了灾情。各县按照灾情的轻重,定下收捐的数额。而布政使衙门则按照,灾情标准下达赈灾任务。只要县令敢报灾,就能大把银子捞。

于是,监生们缴上来的银子?就他们通过虚报的水旱灾害,以赈灾的名义,用编造的假名字,领到了自己的腰包里。这就是大清第一案,甘肃监粮案贪腐的模式 。

为了方便办事,各地还制定特殊的联系人,在兰州坐镇办事,这些人有个统一名称叫:坐省长随。就是各地官员,派来长住在省城的随从,自然也是官员的亲信。什么事情,都由这些坐省长随,负责交办,安全保密。

于是,一个完整的闭环链条就形成了。王亶望就开始了他疯狂侵占贪赃的进程。短短三年时间,甘肃就捐了15万个监生,开销监粮600余万石。这个数字太吓人了。一不留神,甘肃的监生数量居然成了全国第一。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作为监粮案的实际操纵人,自然大肆贪污。当时,甘肃官场流传一句话:“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这是见王亶望的费用。而王亶望,还极力把自己打造成廉洁奉公的样子。他绝不收礼,只收一些土特产,参加一些简单的宴请。谁要是拿着银子给他送。他铁定要把银子砸在那人的脸上,你污辱谁呢。我们王家也是山西临汾大户人家,缺你的,这点银子。当然,对于下属表达心意的咸菜、茶叶、牛肉干之类的特产,他是要收的。怎么也不能不给下属面子。

于是,各种“土特产”就悄悄送到了王亶望家。白酒坛子装着银子,茶叶包里藏着黄金,肉干里面是银票……很快王亶望的家财就超过了百万,成为乾隆年间的第一巨贪。

自从甘肃开捐,乾隆皇帝就心存戒备,非常担心出事。以前,甘肃捐监时,就发生过贪腐。乾隆四十二年初,乾隆皇帝派出刑部尚书袁守侗到甘肃查验监粮事宜。对于这位袁尚书的到了,王亶望他们早有准备,只要去查验的粮仓,保证是满满的。

原来,王亶望和甘肃各州县官员早就串通好了。他们粮仓里架上木板,然后装上一层粮食,看上去满满地。跟着袁尚书来的查验官员,走马观花看过后,觉得不错,粮食满满。于是,带着孝敬,跟着袁守侗回京复命了。就这样,将本无监粮的粮仓,奏称“仓粮系属实贮”。轻松骗过了乾隆。

王亶望的贪污腐败弄虚作假,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而且还官升一级。乾隆皇帝听了袁尚书的报告后认为,王亶望干得不错,是个能员,可以提升一下。于是,将王亶望升为浙江巡抚。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苏四十三起义,甘肃监粮案的盖子或许就永远无法掀开了。

3.王廷赞,被大环境改变的贪官

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接替他的是王廷赞。王廷赞,字翼公,号用宾,辽宁葫芦岛人。他由微末之员,一路升到甘肃布政使,还多次受乾隆的表彰,可谓是能吏干员,也很廉洁。有人曾评述说:他在甘肃为官三十多年,在平反冤狱、振兴文教、兴修水制、剿匪安民、集军饷等方面,都留下了政绩。可惜的是,风光了大半生,最终晚节不保。他就是一个被大环境改变了的贪官。

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廷赞从兰州府经历开始起步。经历的职责是掌管出纳文书,算是个小吏吧。很快,就表现出了他过人才能。他的仕途生涯,一帆风顺,先后就任张掖、武威、镇原等县知县。在张掖他兴办教育,重新修建了甘泉书院,请名师,购图书,一时间声名鹊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为平定准格尔叛乱办理军需。他这一路政绩出众,就连乾隆也称好。

在定西,他还修复了王公桥。定西王公桥,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前,定西城外的东大路上,有座桥永济桥,取永远济民之意。后来,有位姓王的知县重修了这座桥,人们感念这位知县,就叫王公桥。可谁知后来又来了一位姓王的官员,也重新修了桥。这人就是王廷赞。于是,民间误传为,清乾隆时巩昌知府王廷赞重修此桥,故名王公桥。然而,人们读,王廷赞写的《重修王公桥檄》。才发现并非如此,王廷赞写道:……旧有王公桥渡冲激倾,时筑时溃,无余址矣!”这说明,王廷赞修桥时这桥就叫王公桥。王廷赞原本是个清廉能干的官员。要不然,定西乡亲们也不会称他为王公,并将他附会为这座桥的创建者。



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他就发现了监粮折银的政策,不符合朝廷的规定,也与总督勒尔谨商议,准备停止。此时,甘肃全省官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停捐,不仅经济受损,更得罪全省官员。他在利益诱惑下,只能随大流前行,非但不据实陈奏,反而继续违规折收白银。后因听和珅建议,捐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以资兵饷。结果,引发乾隆的怀疑,成为这个惊天大案中小线头。

4.甘肃监粮案,数额达千万两白银

随着, 清军围攻苏四十三战事的进展,很多事情也水落石出。先是王廷赞因甘肃藩库粮饷不足,自掏腰包捐赠4万两的事情,被乾隆暗暗记住。接着,和珅阿桂的奏折中,多次提到,因甘肃地方经常阴雨,很多时候,无法用兵,只能逐步围攻。

这再次提醒乾隆,他觉得有必要看看,甘肃布政使报上来的晴雨折子。果然,发现端倪,王亶望、王廷赞二人的折子中,多次汇报,甘肃干旱缺水,需要开仓赈灾。为何今年就雨水很多呢?再联系之前,王亶望又给浙江海塘工程大笔捐款。

这几个点结合起来,甘肃监粮案的盖子只差临门一脚了。阿桂、李侍尧的全力查办,事情很快就被掀开盖子了。尤其是,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的劲头更大,不把勒尔瑾干下去,他这个署理陕甘总督的“署理“”帽子就去不掉。



李侍尧在全甘肃的查验结果发现,甘肃各地不仅没有储存监粮,甚至连各地官仓中的存粮也亏空了不少。也就是说,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的捐监中,甘肃各地官仓中存粮不仅没有增加,而且还在大幅度减少,尤其是每年支借的粮食,远远多于捐监之前。

为啥?都用银子代替了啊。银子变不成粮食,要粮食只能从官仓里透支了。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而被贪污侵吞的赈银2915600两。李侍尧在奏折中无奈写道:这些“俱系历任州县侵亏。查甘肃积弊相仍,折捐冒赈,业已盈千累万,乃于仓库正项复取任意侵欺,甚至应放籽种口粮亦有侵冒。种种昧良舞弊,迥出意计之外。”

看到奏报后,乾隆震怒下令从严从快惩处。他说:“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贪污的后果,自然是严重的。

5.按照罪行,分等惩处,一个都不放过

按照乾隆旨意,甘肃的贪赃官员被分批、分罪行、分等级,进行处罚。没有一个漏网的。

第一批就是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等封疆大吏。前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 、王亶望、蒋全迪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

第二批,侵贪赈银千两的56名官员,诸如程栋、陆纬、那初善、成德、陈严祖、闽鵷元等人处斩。其中,有按律可免死的合水县知县成德、布政司陈严祖,仍旧从重,处斩。

第三批,甘肃战事中立下功劳,贪污侵占千两以上的。原本要按律处斩,但念在有功,免除一死,发到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

第四批,就是死去的贪污犯。其中有兰州知府杨士玑等31人,依旧要查抄资财,其子发遣伊犁。同时,已处死勒尔瑾、王亶望、王廷赞等26名贪污犯,依旧查抄资财,发遣伊犁。



第五批,所有在甘肃任职的官员,任职期间为子女、亲属捐监,获得官职的,全部革职。

第六批,从乾隆三十九年以后,在甘肃纳捐的监生,每人再补交60两,停乡试三年,停会试三科,任官的罚俸三年。侵占贪污的官员中,贪赃七百两,杖一百,流配三千里。此外,贪赃在百余两的官员,也根据罪行,追罚银两,革职留用,八年无过,方准开复。

根据有关档案,只要是同捐监有关人员全部受处罚。有知情不报的,也要革职留用,八年无过,方准开复。有人只填写文件,没有收钱,也要重处。

这就是“甘肃冒赈案”的真相,后人又称“甘肃米案”“甘肃米案”“大清第一案”等。此案,牵连陕甘总督及甘肃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已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依旧被查抄资财,子女发遣。其他人员也被重处罚,最轻的也是“追罚银两,革职留用,八年无过,方准开复。



不过,甘肃米案还有案中案。查抄王亶望家财时,白银黄金就达百万两之多,绸缎有五万余件。派去追查王亶望家财的闽浙总督陈祖辉,因贪财窝赃被赐死。王亶望在甘肃省城修筑了一个“来凤楼“,作为他寻欢作乐之地,这个楼里收纳了众多美女才女。王亶望死后,和珅把王亶望的一个“善笔札号 卿 怜”的 美 姬 据 为 己 有。

甘肃监粮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康熙雍正时期的密折奏事的秘密监察制度失灵。当时,所谓密折奏事制度的内容已经公开化了,经常有官员拿着皇帝批阅密折,给其他同僚炫耀。甘肃全省官员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后,相互包庇也就自然而然的。密折奏事自然就失灵了。

相关文章:

大白话 vim 教程--强制保存文件 01-09

唐朝的司马权力有多大呢?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01-09

WPS怎么更改本地文档的默认保存位置,不需要每个文档都是另存为 01-09

是谁灭了宋朝?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变,宋徽宗是如何一手葬送了北宋王朝? 01-09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01-09

柿子太多又不知怎样保存?教你这三个方法,没有添加剂,比蜜都甜 01-09

清朝24功臣:一位汉臣,两位蒙古亲王 01-09

明朝皇帝朝服 ,你们都知道吗 01-09

家中有白酒怎么存放最好?行家:牢记“2要3不要”,酒越存越香! 01-09

唐朝藩镇割据,中原汉族大规模向南迁徙,福建开发如何迎来转折?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