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明朝年号 ,谥号, 庙号,快来看看吧

20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4 11:06:14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或读有关文史书籍时,常常涉及到诸如“贞观”、“开元”、“太宗”、“太祖”和“武帝”、“惠帝”等对于历代帝王的称谓。有些人往往搞不清楚,以至和人物姓名相混淆,甚至闹出笑话。这就涉及到了有关年号、谥号和庙号的相关知识。

一、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都必须改变年号,称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等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等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等。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二、谥号 周代以后 ,帝王、贵族、大臣和士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用一个或两个字给予一定的评价,就叫谥号,所以,谥号都有褒贬之意。表扬的,如武帝、文帝等,经天纬地为文,克定祸乱为武。批评的,如厉王、炀帝等,杀戮无辜为厉,好内远礼为炀。同情的,如悼王、哀公等,年中早夭为悼,恭仁短折为哀。皇帝谥号一般用一字,其他人多用两字,如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等,少数也有两字以上的。谥法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三、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唐朝李渊称高祖,其后的李世民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在隋朝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人庙奉祀,所以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有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如太祖、高祖意为开国立业,太宗意为发扬光大,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等。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直称其名,都称年号、庙号和谥号。一般来说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景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元惠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崇祯帝、光绪帝等。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名人贤士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谥号,如范(仲淹)文正、海(瑞)中介等。

相关文章:

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到底是非洲人,还是东南亚人? 04-03

从明朝“宦官监军”入手,来看看朱棣是如何预防“武将专权”的 04-03

密封好的茶叶能放多久 ,保质期一般是多久 04-03

怎么把PDF 里的文件其中一页单独拿出来另保存为一个文件? 04-03

唐朝所有官职等级 04-03

明朝15个不征之国都有哪些?朱元璋咋想的? 04-02

宋朝的太尉是什么官?高俅的太尉一职,在宋朝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04-02

范仲淹的朝代 北宋名臣的一生 04-02

明朝四大家族:徐、沐、朱、张,与国同休,共享276年荣华富贵 04-02

李白:唐朝的诗仙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