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给大唐盛世带来了几乎灾难性的影响,让它从鼎盛向衰败,虽然这场战乱仅持续了8年,但它无疑是大唐盛衰的转折点。这场浩劫涵盖了当时中国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盛唐的核心区。

据记载,安史之乱前的公元754年唐朝总人口约5200万,而公元760年,唐朝各州上报的人口约1600万,而此时安史之乱仍未结束,仅6年间就锐减人口超过了三分之二3600万!这必然导致国力的急剧衰败。不仅如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社会陷入混乱,各种起义、暴乱频发,藩镇割据分裂愈加严重,同时边境兵力空虚,外敌乘虚而入,到公元790年,唐朝就失去安西北庭等边境区域,此时的唐王朝可谓内忧外患,摇摇欲坠。

而从安史之乱结束的763年到907年唐朝灭亡,风雨飘摇的唐朝却依旧经历了144年后才灭亡。其为何还能在风雨飘摇后延续一个多世纪呢?
这首先得益于唐朝在前期的统治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安史之乱给唐朝沉痛的打击,但大唐自开国以来一百多年积累的根基还在。其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许多明君,他们励精图治了,十分重视人才,并且知道如何选拔人才、利用人才重建国家。

众所周知,唐朝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机制还是科举。虽然科举制因为其局限性,广被后世诟病,但它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最合理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何以见得?要知道古代科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1300年,并不是徒有虚名,更不是“八股文”就能概括的,在古代科举命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时务策”,这正是考察一个人如何看待当下时事,甚至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建议的命题。比如我们熟知著名诗人元稹,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走上仕途,并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干一度拜相成为肱骨重臣。

元稹,祖籍河南洛阳,自幼家贫,但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看到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立志匡扶危局为国分忧。而他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策论题目,不仅务实,也更让人看到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大唐盛世的期望和良苦用心。这道题目如下(由于题目篇幅较长,此处仅节选部分):
问曰:……我国家光宅四海,年将二百……自祸阶漏坏,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耗其大半。……督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将来之虞,何者当戒?……

这道题目大体意思就是,我大唐已建国将近200年,大唐盛世举世瞩目;但一场安史之乱让中原地区连年战争,民生凋敝,国力大衰。我们想要发展农业,但百姓却人心惶惶,无心生产生活;我们想增加商人的税赋,但现在税赋已经很重,让人难以承受。各位考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重振大唐盛世?可以让大唐走出当目前的困局?我们之前有哪些失误,应该如何去改革?今后大唐发展,应当避免什么?
看到这样的考题,你有什么感想?这简直就是朝廷竖起的一面向全国寻求治国良策、招纳贤良的旗帜。面对这样的题目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没有对当下时事的深入了解,没有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同情,没有济世治国的真才实学,怎能答好这道考题?更别说蟾宫折桂。

而当时的元稹看到这样的题目,笔翰如流不仅文章条理分明文采飞扬,更在许多方面的论述很有见地。此文一出,名噪一时,之后便被收录在《全唐文》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一探究竟。这也能说明当时元稹这份答卷的价值所在,同时唐朝治国有这样的贤才,何愁大唐不振?
以上不难看出,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王朝虽已满目疮痍国力大衰,但并没有就此而自甘堕落,而是想尽办法励精图治,希望重拾昔日之盛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王朝又持续了144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从当年的这道考题中不难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唐朝出家的皇子 :可怜的皇子,被叛军打得出家当和尚 04-13
引进红夷大炮,学侧舷齐射,明朝水师为啥看不上欧洲风帆战列舰? 04-13
关于中国历史24个朝代,你知道多少? 04-13
明朝官服品级和特色入手,看明朝官场的等级制度 04-13
明朝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两套中央政府?金陵的背后是统治者怎样的用意? 04-13
明朝公爵俸禄:功封,恩封与追赠的公爵的收入,远超宗室郡王。 04-12
明朝二千料宝船就傲视东亚,郑和大船的军事装备会有多强? 04-12
明朝官员常服与吉服,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04-12
明朝的统治时间 ?有几位皇帝?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