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无限的未解之谜,比如说柴窑就是当代陶瓷学术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而秘色瓷器也不遑多让,长期困扰陶瓷研究者。如果不是1981年的一场大雨甚至现在还会有人怀疑秘色瓷器是否真的存在过,毕竟在法门寺地宫开掘以前连一个瓷片都没法确定是真正的“秘色瓷”,直到真正“秘色瓷”的出土和证明其身份石碑的出现才揭开了秘色瓷器的神秘面纱。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秘色瓷器”,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
秘色瓷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规定的专门烧造供奉朝廷的瓷器,“臣庶不得用”,且釉料配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所以长期以来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学者们为其争论不休,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而且,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法门寺“真身宝塔”发掘前的老照片
或许是上天不希望人们再这样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也或许是“秘色瓷”终究会显现出它的庐山真面目。1981年,陕西省扶风县连降几场暴雨,法门寺内始建于唐代的“真身宝塔”遭到严重破坏,坍塌了半边,经过有关专家讨论,决定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许多年,直到1987年人们很偶然的发现了这尊宝塔竟然有地宫,而地宫中出土的文物有舍利子、金银器、佛经......珍贵文物可谓是数不胜数,另外还有瓷碗7个,盘碟6个。而在地宫的入口处有石碑篆刻的碑文,上面详细记述了地宫中宝物的名词、种类和数量,其中有这样的字样:瓷秘色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那就毫无疑问了,出土的7个瓷碗和6个盘碟就是千百年来人们魂牵梦绕的“秘色瓷”。

证明“秘色瓷”的石碑拓本,请注意红色方框的内容
原来,所谓“秘色瓷”是晚唐至五代时期浙江越窑生产的优质瓷器,其釉质透亮、青中泛黄,有如远方层叠群山上茂密的树林。仔细观察“秘色瓷”,你会发现它虽然是单色釉质,但朴素中透着典雅,简单中透着高贵;釉面晶莹剔透,如冰似雪,不愧是当初皇家专用的瓷器;胎骨坚硬、刚强而线条不失柔和,正好暗和了中国人“柔中带刚”的性格品质。而它的出现,也彻底粉碎了人们关于是否曾经有“秘色瓷”的争论。

秘色瓷曲口深腹盘,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名为《秘色瓷器》的诗篇,当人们介绍“秘色瓷”时肯定要说到这首诗,我们也不例外,毕竟它寥寥二十八个字就将“秘色瓷”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九秋风露”的秋天已经有些许微风和凉意,树叶上还散落着露珠,在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窑场,有一窑瓷器经过长时间的烧制和冷却,快到了开窑的日子。诗人借着酒兴,吹着秋风高高兴兴地去参观此次开窑。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开窑的盛况,上千件秘色瓷器呈现青翠色映入人们的眼帘,好似远处的群山映衬以淡绿色的外衣。看着这千百青翠欲滴的“秘色瓷”,诗人高兴的想到:如果夜半时分借着月光,用这器皿盛以美酒,和名士嵇康一醉方休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呀。

竹林七贤,抚琴的人为嵇康
注:嵇康(224-263)是魏晋时期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八贤之一,为历代文人雅士典范。由于时代原因陆龟蒙(?-881)不可能与嵇康饮酒,嵇康更不可能用上“秘色瓷”,这首诗是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相关文章:
明朝南北榜案,不是科场舞弊案,朱元璋为什么要惩罚南方文人官僚? 04-14
为何明朝皇权明明是加强,明朝的言官们反而更有战斗欲? 04-14
明朝不为人知的北元,苟延残喘下的蒙古贵族 04-14
唐朝出家的皇子 :可怜的皇子,被叛军打得出家当和尚 04-13
引进红夷大炮,学侧舷齐射,明朝水师为啥看不上欧洲风帆战列舰? 04-13
关于中国历史24个朝代,你知道多少? 04-13
明朝官服品级和特色入手,看明朝官场的等级制度 04-13
明朝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两套中央政府?金陵的背后是统治者怎样的用意?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