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明朝的财政为什么总是亏空?国库里的钱都去哪了?

55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18 13:53:09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代。明朝的财政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和历史学者,为什么在白银大量流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期,明朝的国库就经常空虚,而到了白银紧缺、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后期,明朝的财政就更加困顿,甚至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明朝的财政问题有哪些根本原因?国库里的钱都去哪了?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税收制度的缺陷

明朝的税收制度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赋税,即对农业、工商业和土地等征收的各种税收;二是杂税,即对盐、茶、酒、烟等特殊商品征收的专卖税。赋税是明朝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杂税则是辅助性的。

明朝初期,为了恢复战乱之后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减免赋役、垦荒屯田、恤民赈灾等措施,使得农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定和富裕。明太祖还制定了“一条鞭法”,即将各种赋役统一折合成银两征收,简化了税收制度,也方便了农民缴纳。明太祖还规定了“永不加派”的祖训,即不得随意增加赋税额度。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税收制度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 定额不变。

明朝的田赋是按照科则定额征收,科则是明朝初年根据土地和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税额标准,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科则数。但是,科则数在明朝中后期没有随着土地和人口的变化而调整,导致了税收与实际负担不相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人口流动、自然灾害等原因,有些地方的土地和人口减少了,但是科则数却没有减少,使得这些地方的农民税负过重。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城镇化、海外贸易等原因,有些地方的土地和人口增加了,但是科则数却没有增加,使得这些地方的农民税负过轻。这样就造成了各地税收的不均衡,引发了农民和官员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 白银为主。

明朝的田赋是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征收,实行所谓的“一条鞭法”,即将各种赋役合并为一种赋税,并以白银折算征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征税科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国家财政体系运行。但是,这样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白银的稀缺和贬值。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对外贸易,白银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开采和国外走私。

但是国内开采难以满足需求,国外走私又受到风险和干扰。因此,白银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白银价格上涨,货币贬值。这样就使得农民用实物换取白银交纳田赋更加困难,而且白银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生活更加艰难。二是白银的流向和分配。由于明朝中央集权体制下,白银主要流向皇室和官僚阶层,用于维持奢侈浪费的生活和应付军事开支。而普通百姓却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和经营获取白银,并承担着沉重的税负。这样就造成了白银在社会上的不平衡分配,加剧了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 官收官解。

明朝的田赋是由地方官员收取和解送的,即所谓的“官收官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防止地方官员挪用或私吞税款。但是,这样做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增加了征税成本。由于地方官员要将收到的田赋运送到中央或指定地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可能遭遇盗匪或自然灾害的损失。这些都增加了征税成本,减少了实际到账的税款。二是滋生了腐败现象。由于地方官员掌握着征收和解送田赋的权力,有些官员就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徇私舞弊、虚报冒领、截留私分等等手段,侵吞或挪用田赋,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二、财政的开支和平衡

明朝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官员的薪俸和禄米。

明朝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按照九品中正制分为九级,武官按照五军都督府制分为十八级。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固定的薪俸和禄米标准,一般以白银和粮食为主,也有少量的绢布、茶叶等。明朝的官员数量随着朝代的发展而增加,从明初的约2.8万人增加到明末的约10万人。据统计,明朝每年平均用于官员薪俸和禄米的开支约为500万两白银和1000万石粮食。

  • 皇室的维持和消费。

明朝的皇室包括皇帝、皇后、妃嫔、太子、诸王、公主等,他们享有丰厚的俸禄和供给,以及各种奢侈品和珍奇物品。明朝的皇帝还经常举行各种盛大的仪式和庆典,如祭祀、巡幸、封禅、册封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据统计,明朝每年平均用于皇室维持和消费的开支约为1000万两白银和2000万石粮食。

  • 军费开支。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边军和中军,边军主要驻扎在边疆地区,负责防御外敌入侵,如蒙古、女真、倭寇等;中军主要驻扎在内地,负责镇压内乱和叛乱,如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朝的军队数量也随着战争的需要而增减,从明初的约100万人增加到明末的约300万人。据统计,明朝每年平均用于军费开支的约为2000万两白银和4000万石粮食。

  • 贡品“归还”和外交支出。

明朝实行“朝贡体系”,即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或地区定期向中国进贡各种物品,以表达对中国皇帝的臣服和敬意;中国皇帝则以“恩赐”或“回赐”的方式给予贡品的一定倍数或其他物品作为回报,以表达对贡国或贡使的礼遇和慰劳。这种“归还”不仅是一种礼仪上的惯例,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手段,既显示了中国皇帝的威严和慈爱,又拉拢了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

明朝的财政开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明王朝宗室的供养,光是养这些光吃不干的闲人花的钱,就占据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还要多,而且还不能排除大量的贪腐问题。

三、贪腐对财政的影响

明朝的贪腐现象,不仅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且对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减少了国家的正常收入。

明朝的赋税,主要由地方官员收取和解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官员就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徇私舞弊、虚报冒领、截留私分等等手段,侵吞或挪用赋税,使得国家实际到账的税款大大减少。据《一条鞭法》一文介绍,明朝中后期,“王府久缺禄米,卫所缺月粮,各边缺军饷,各省缺俸禄”,反映了财政收入的严重不足。另外,有些官员为了逃避监督或者换取更高的职位,还会向上级官员或者皇帝身边的太监行贿送礼,这些钱财也是从国库中流失出去的。

  • 增加了国家的无谓支出。

明朝的贪腐现象,不仅发生在地方官员身上,还发生在中央高层和皇室内部。有些皇帝和大臣为了满足自己或者亲属的奢侈享乐,大肆挥霍国库,兴建行宫、修建陵墓、购买珍奇异物、赏赐亲信等等,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极大浪费。据《透视明朝腐败:朱元璋铁腕反腐杀人无数,为何明朝腐败无法根除?》一文介绍,明朝中后期,“皇室奢侈之风遍行,封建帝王大肆挥霍,兴建行宫,个人消费支出急剧增加”,导致国库空虚。另外,有些皇帝为了稳固政权或者应对外敌,不断扩增军队、增加军费、征发民兵等等,也增加了国家的国防支出。

  • 破坏了国家的信用和声誉。

明朝的贪腐现象,不仅影响了国内的社会秩序和民生状况,还影响了国际的交往和合作。有些官员为了牟取私利,不顾国家的利益和信誉,与外国进行非法贸易或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国家遭受经济损失和外交屈辱。据《郭桓案》一文介绍,明朝第一贪污大案就是由于郭桓与日本进行私下走私而引发的。郭桓是明朝派往日本进行正式贸易的使节,但他却利用职务之便,与日本人勾结,大量走私明朝的丝绸、瓷器等珍贵物品,换取日本的金银、铁器等廉价物品,从中牟取暴利。他还与日本人串通,签订了《横目条约》,将明朝在日本的贸易权利大幅削减,使得明朝在日本的地位和声誉大受损害。郭桓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明朝的经济利益,还助长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为后来的倭寇之乱埋下了隐患。

总结

明朝的财政制度,虽然在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逐渐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和不足,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困境和危机。明朝的财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赋税制度不合理,赋税标准不科学,赋税征收不公平,赋税收入不稳定;二是财政支出过大,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管理不规范,支出效果不明显;三是贪腐现象严重,贪腐成本低,贪腐监督弱,贪腐惩罚轻,贪腐影响大。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而且损害了国家的信用和声誉,激化了社会的矛盾和动荡,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明朝的财政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赋税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赋税标准和征收方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二是要控制合理的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和方向,规范支出管理和审计,提高支出效率和效果;三是要坚决打击贪腐现象,提高官员俸禄和待遇,加强官员监督和问责,严惩贪腐行为和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的健康和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家有谁?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一起来看看吧 12-29

万历皇帝地宫出土的明朝的十大文物,最后一件令人顿足惋惜 12-29

明朝的官服简览,原来这才是“衣冠禽兽” 12-29

明朝的瓷器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 12-29

宋朝著名的画家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2-29

唐朝妇女的发饰有何特点?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审美观念? 12-29

北宋激烈党争造成的沉重后果,一起来看看吧 12-29

难怪高俅能祸国殃民:宋朝北宋的“太尉”究竟是怎样的官位? 12-29

唐朝,著名的“甘露寺黄金大案” 12-29

青花瓷产生于哪个朝代 最早出现在唐代,历经唐宋元都没火,为何在明代走向巅峰?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