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唐朝初年对突厥的一场战争,奠定大唐局面,打出了大唐国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0:45:04    

贞观初年,中原和南方刚刚结束战乱重归统一,经历数百年的割据纷争,人们终于看到了重现中国繁荣的希望。然而此时一直有一团挥之不去阴云一直笼罩在大唐天子李世民的心里,也成为大唐复兴崛起的最大威胁,这个威胁就是盘踞在北方的突厥部落。

由于隋末连年战乱,在蒙古草原上逐步强大起来的突厥部落开始不断侵扰、劫掠中原地区。颉利可汗掌权之后一统草原十八部,实力更加强大,他已不满足于一统草原,甚至妄图灭唐夺天下。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夺权称帝,此时的颉利可汗认为唐朝内部不稳,于是率草原十八部精锐20余万突袭长安。

唐初地图


由于当时李靖正率唐军主力在外,长安兵力空虚,突厥铁骑很快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逼迫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立下白马之盟。此战暂缓了突厥对唐朝的压力,为唐朝恢复实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也让李世民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和颉利的差距,于是决心富国强兵一雪前耻。

经过短暂的恢复,唐朝的国力有所恢复,李世民开始筹划攻破突厥的计划。而此时命运的天平也正悄悄的向李世民倾斜,颉利虽然表面上统一了草原十八部,而实际上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游牧生产方式,生产力极为落后,没有唐朝那样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统治。

突厥


颉利只是依靠武力迫使各部落屈服,根本无法维持长久的统治,各部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也是纷争不断。贞观三年,草原遭遇罕见的旱灾,冬季又遇上严重霜冻,导致大批牛羊马匹被冻死、饿死,突厥内部人心惶惶。李世民集团认为复仇的机会已经到来于是调集大军准备一举击破匈奴。

李世民在发兵出击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突厥所在的蒙古大草原无所隐蔽,突厥人又是游牧民族可以随时开拔搬迁,如果不能一战歼灭突厥主力他们就会四散逃窜,大唐撤军之后他们就会如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如果是那样此次进军就无法达到目的。

因此唐朝高层决定多路出击,截断突厥尤其是颉利部落的逃窜路线,逼迫颉利屈服。同时鉴于匈奴内部矛盾重重,唐朝决定拉拢与颉利不和的部落以为内应,突厥的次汗突利和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南都表示归顺唐朝。

突厥军队

贞观三年,李世民决定采纳张公瑾的建议以突厥雅尔金部入侵河西为由出兵讨伐突厥。同年,李世民拜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领各路兵马十万余人发兵草原,剑指颉利。代国公李靖乃是将门之后,他的舅舅便是隋朝第一猛将韩擒虎,他自幼便显示出了超人的军事天赋,是唐军中公认的战神。李靖不仅战功卓越,而且为人谦虚,淡泊名利,在出征之前已经退休在家养马,实际上是在培育良种战马为复仇突厥做准备。

李靖为此次出征制定了详细且周密的作战计划,目的就是要一战定乾坤彻底拔出颉利这个威胁。李靖和张公瑾率领精锐坐镇中军,指挥全军作战;霍国公柴绍任金河道行军总管,率军沿黄河前进从西部进入草原;徐世绩任通汉道行军总管,率主力部队由东路直接冲入草原深处功绩颉利大军。同时李道宗、张宝相、卫孝杰、薛万淑等分别从西北、东北、东部进军彻底截断颉利的后路。六路大军十余万人突然发兵进入草原,突厥各部猝不及防,难以招架。

李靖剧照

在李靖的指挥下,六路大军势如破竹,草原十八部事先没有准备,又适逢是年冬季霜冻之灾,战力严重下降。颉利也没有料到唐军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能发动反击,一时间也难以判断唐朝军队的作战意图和规模,没能组织各部协调起来,紧靠本部与之亲近的几个部落组织抵抗。颉利在唐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于是率部撤碛口,依靠阴山地区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此时尽管唐朝大军已取得压倒性优势,草原各部无法与之抗衡,但李靖一直紧盯着颉利。

颉利的主力部队并未遭受太大损失,唐军也不可能长时间在草原上与突厥周旋,必须尽快击破颉利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贞观四年正月李靖让张公瑾坐镇中军,自己亲率三千精锐进入战略要地恶阳岭,紧接着于深夜占领襄城。得知恶阳岭失守,颉利大惊,他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一支3000人的小部队竟然敢孤军深入。

战争场面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带队的竟然是战神李靖,他深知李靖的厉害,李靖绝不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冒险出击。颉利判断既然李靖亲自率军杀至,就说明唐军的大部队肯定紧随其后,自己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命令大部队即刻向阴山方向撤退。

颉利的判断没有错,唐朝主力军队正如天边的乌云向他压来。颉利率军急速向阴山撤退,在度过浑河时柴绍率领的西路军追上颉利大部队,双方展开激战,颉利不敢恋战,快速向白道撤退。东路军是唐军主力,从云中进入草原后一直在寻找颉利主力部队,得知颉利想从白道撤退后,徐世绩率部火速插入白道截断颉利退路。

双方主力部队在白道遭遇,展开惨烈激战,颉利所部人困马乏无心恋战,而唐军个个奋勇杀敌,士气高涨,颉利部队被击溃,四散而逃。吉利率小股部队奋力拼杀撤退到铁山,然后迅速收拢残部,仅剩几万人。颉利见大势已去,再战已无胜算于是派出使者向李世民请降,表示要归附唐朝。迫使颉利归降本就是李世民的初衷,现在已经达到了目的李世民非常高兴于是派唐俭、安修仁为时臣至铁山接受颉利的投降。

阴山

到二月,唐使至颉利帐中接受投降。李靖也率军赶至白道与东路军汇合。对于李世民停战议和的决定李靖和徐世绩都是不赞同的,颉利目前已是丧家之犬,所剩的这点兵力根本就不是唐军的对手,应该趁此机会彻底剿灭颉利,以除后患。二人决定突袭颉利大营彻底剿灭这个祸患,于是李靖和苏定方率唐军精锐深入阴山,意图从后方突袭颉利牙帐,徐世绩率大军跟进扫除突厥残部。

初八夜,大雪,颉利迎接唐俭、安修仁,喜庆议和,深夜时分牙帐后方突然杀声大起。一支200人的唐军部队突然由后方杀出,负责护卫颉利的数千精锐铁骑立即上前围堵这支部队。双方一交手突厥人就发现这支骑兵非同一般,个个身手矫健,勇猛异常,为首一员年轻将领挥动马朔上下翻飞,数千突厥猛士竟无人能挡。

苏定方剧照

这支部队就是由侯君集亲手调教的精锐之中的精锐---飞虎军,为首年轻将领就是名将苏定方。苏定方率飞虎军势如猛虎,顷刻间撕破突厥护卫防线,直接冲杀至颉利牙帐之下。突厥大营之内顿时大乱,颉利惊慌失措,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仓皇逃走。李靖的后续部队随即杀入颉利大营,突厥部队抵挡不住,或死、或降、或溃散,其余男女老幼十万余人皆被俘获。颉利身边仅剩几十个骑兵在草原上仓皇西逃,途中被李道宗的军队擒获,不久押解长安。

尽管颉利大败,但其在草原上仍有很大威望,李世民为了保持草原安定,巩固唐朝在这一区域的统治,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处死颉利,而是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归义王。不过,颉利再也没有回到草原,最后在长安逝世。同时,李世民对在征伐颉利过程中帮助过唐军以及后来表示归顺的部落首领都给予了封赏,草原各部自此也纳入唐朝统治之下。

李世民剧照


对于李靖、徐世绩违旨擅自剿灭颉利的做法,李世民非常震怒,但后来能够纳谏认识到李、徐二人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做的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情有可原。于是仍将李靖列为灭突厥第一功臣,其余诸将按军功皆有重赏。有些可惜的是那位率先冲入颉利大营的猛将苏定方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重用,直到显庆二年才得到机会建功扬名,为大唐灭三国,开疆扩土,而这已经是二十七年之后了。

剿灭以颉利为首的突厥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原汉族王朝再一次彻底的铲除了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中原大地恢复生产再现盛世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颉利部落的覆灭也让草原十八部去除了被兼并的威胁,他们开始臣服唐朝的统治,草原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和平局面。草原的稳定也为后来唐朝一举剿灭西突厥,收服西域诸国打开了局面。这是唐朝开国之后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自此以后贞观盛世局面逐渐显露出来!


相关文章:

唐朝出家的皇子 :可怜的皇子,被叛军打得出家当和尚 04-13

引进红夷大炮,学侧舷齐射,明朝水师为啥看不上欧洲风帆战列舰? 04-13

关于中国历史24个朝代,你知道多少? 04-13

明朝官服品级和特色入手,看明朝官场的等级制度 04-13

明朝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两套中央政府?金陵的背后是统治者怎样的用意? 04-13

明朝公爵俸禄:功封,恩封与追赠的公爵的收入,远超宗室郡王。 04-12

明朝二千料宝船就傲视东亚,郑和大船的军事装备会有多强? 04-12

明朝官员常服与吉服,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04-12

明朝的统治时间 ?有几位皇帝? 04-12

唐朝的四大才女 ,此女才情当数第一,竟使后世歌女得了一个雅名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