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脉主峰(即狭义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山海经》称之为“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金朝时始称“长白山”。
长白山俯瞰
有趣的是,长白山不仅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旧邦之镇”,还是象征朝鲜民族的“文化圣山”。尤其是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朝鲜国家和民族危机的降临,长白山更被其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朝鲜的最高领导人,仍然被当地媒体赞誉为“白头山(长白山)天降伟人”
值得玩味的是,在朝鲜王朝的中前期,长白山的“存在感”十分有限。直到王朝后期(特别是英祖时期),长白山才逐渐成为朝鲜举国尊崇的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长白山主峰的天池
朝鲜王朝初期:长白山是“域外之山”
在朝鲜建国之初,实施“中祀”的“岳(山)海渎(大河)”大名单中,压根就没有长白山的一席之地(“四岳”分别是三角山、松岳山、智异山、鼻白山);即便是在“小祀”的名册中,也没有长白山。此时的长白山,与朝鲜京畿道的龙虎山等“由本地地方官‘自行祭祀’”。
世宗时期(1418—1450在位),国家崇尚儒教,各种礼仪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备。1437年3月,官方详定了所谓“岳海渎山川坛庙及神牌制度”。其中,本就自行祭祀的“显德镇白头山”(即长白山),再一次遭到了削祀。理由很简单,“白头山非本国境内,显德镇在高丽时革罢,别无灵验,请并削祀典。”
李裪(世宗)铜像
坦诚地说,长白山被朝鲜视为“域外之山”,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当时的长白山附近,居住着被朝鲜官方蔑称为“野人”的女真诸部落。他们不仅不隶属于朝鲜统辖,还时不时进攻朝鲜村落,进行武装劫掠。
为了抵御女真人的侵袭,朝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沿鸭绿江和图们江先后设置了四郡和六镇。与此同时,一直不间断地从南部迁徙居民到西北地区的平安道、咸镜道和黄海道等地,充实人口、巩固边疆。
因此,在《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的“咸吉道(即咸镜道)名山”中,“名山曰鼻白山,在定平府西北百里许;白山在镜城郡西;乌鸭山在安边府东。”这里的“白山”,并非是长白山(白头山),而是指今咸镜北道境内的冠帽峰(朝鲜第二高峰)。
长白山俯瞰
一言概之,在朝鲜建国的近百年,官方一直将民族的发祥地,设定在太祖李成桂的诞生之地永兴郡(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黑石里)。如成于1431年十月的“龙兴歌”中,就有“山从长白山(冠帽峰)来,水向龙兴江流,山与水钟秀储祥,太祖大王乃生,源远流长,德厚流光,奄有东方乐只,且传祚无疆”一句。
不过,尽管长白山是“域外之山”,但在《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中,仍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咸吉道四境)东滨大海,南界铁岭,西接黄海、平安道,有峻岭自白头山起伏,南走铁岭,绵亘千余里,北连野人界面”。这里的白头山,即长白山。
长白山温泉
1712年中朝定界:长白山成为两国界山
1712年,清廷派乌喇总管穆克登(1664—1735)调查中朝两国之间的鸭绿江、图们江边界和长白山一带地形,旨在绘制最新的《皇舆全览图》。在今天看来,清廷此次查边定界的行为,“无形中”将长白山拉进了朝鲜人的视野。
一直以来,鸭绿江、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约定俗成的边界线。问题在于,两江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如下图所示)”,这一“过渡区”的边界勘定,成为了困扰朝鲜朝野的大问题。
中朝边界概览
自满洲入关后,两国在长白山以南地区的界限一直都不够分明。因此,朝鲜当地的边民,不时进入长白山以南险川(剑川)、甫多会川之间狩猎甚至定居。但朝鲜的边境镇堡,均修建于距离长白山主峰五六日程的地方——可以说,朝鲜边民的狩猎和定居行动,是如假包换的“越境”行为。
出于防御清朝的目的,朝鲜向清廷提出了“长白山天池以南为朝鲜界”的定界的请求,甚至有些“胆大”的大臣提出了两国“以(长白山)天池横截做限(即天池对半分)”的建议,着实勇气可嘉。当然,绝大多数朝鲜大臣明白,长白山天池对于清朝统治阶层的重要意义。
因此,当朝鲜大臣在面见穆克登时,从未提出“天池横截做限”的建议,而是提议“(长白山)大池之南即我国界”。
长白山林区
最终,双方决定,两国界碑立于长白山天池以南10余里的分水岭上。“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查,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为分水岭上勒石为界”,即两国鸭绿江、图们江为界,长白山天池归入清朝,界碑以南划归朝鲜。从此,长白山成为中朝界山。
两国勘界工作完成后,朝鲜官员向清廷提出希望得到“白山图”,得到了穆克登非常慷慨地回复:“大国山川不可画给,而白山乃尔国也,何难画给?”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白山”就是长白山;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白山”是指长白山南面的“小白山”。
此次定界,不仅锁定了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事实,更使后者获得长白山这一天然屏障的保护,进一步促进了朝鲜人边界意识和疆域意识的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肥沃图们江上游的茂山一带,流民越聚越多,逐渐发展成了人口众多的北方重镇。以至于到了光绪年间,中朝两国再次勘界(乙亥、丁酉)时,中方勘界人员发现,茂山以北的西豆水(图们江上游支流)附近早已成为了朝鲜人聚居地,“屋宇坟基均已年远”;其北红丹水(图们江上游支流)与红土山水(图们江上游最北的支流)之间,“有旧居朝鲜民百余户”,已逼近长白山天池附近。
长白瀑布
英祖时期:长白山国家祀典化
到了英祖时期(1724—1776),长白山的地位开始有了“质的飞跃”。1761年,朝鲜朝野上下展开了一场关于“是否以长白山代替鼻白山(冠帽峰)”的大辩论。
支持者认为,北道(咸镜道)为(朝鲜)王朝发祥之地,长白山(白头山)为北道山水的发源地,为朝鲜“诸山之祖宗”。“我国北路,若周之豳岐,汉之丰沛,列祖旧基,土人尚指某水某丘,列祖陵寝,皆奉北路,而一水一麓,无不发源于白头。兹山实我朝炳灵发祥之地。”
不过,大部分大臣均持反对或回避的意见,理由也很简单。 一是“(长白山)跨越胡界”,不便于登顶祭祀;二是反对创立祖宗朝所没有的新礼制。
坦诚说,支持者们的建议是符合英祖心意的。将“诸山之祖”的长白山定为“北岳”,不仅有助于提高咸镜道的国家政治地位,也能进一步达到“尊崇兴王肇基之所”的政治目的。不过,持续近四个月的争论,反对之声占据着绝对优势,心有不甘的英祖最后只得作罢。
英祖李昑在位期间,实施了以均役法为代表的惠民政策,并编纂与刊行大量书籍,开创了朝鲜又一个全盛时期
到了6年之后的1767年,议论再次展开。此时已是英祖晚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王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不过,“以长白山代替鼻白山(冠帽峰)”的观点,还是遇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
如判府使徐志修,就提出了三点“疑议:1)长白山离庆兴发祥地距离太远;2)白头山为朝鲜的宗山没有文献依据,只不过是私家之论;3)以长白山代替鼻白山,有违国初制定《五礼仪》时的礼意。
刑曹判书洪重孝,也提出了两条反对意见:1)《礼记》云“诸侯祭封内之山”,而长白山天池在清朝界内,界碑所在分水岭以南才属于朝鲜,朝鲜官方不应祭域外之山;2)可以望祀长白山的茂山和甲山,气候早冷晚暖,若要实行春秋望祀,会给丰沛之乡带来民弊。
不过,与6年前有所犹豫的态度截然不同,此时的英祖可谓心意已决。他以《龙飞御天歌》为依据,指出“庆兴为王朝发祥之地”,并强调“长白山为朝鲜山”。“(长白山)虽非我国之境,其在追报之道,犹当望祭,况在我国乎?”在他看来,长白山是两国界山,至少一半应属朝鲜。
苔原花海
这一次,群臣的反对意见,丝毫没有能够扭转英祖的意志。他不仅下令礼曹亲自主持长白山祭祀仪式,并下令咸镜道观察使勘察适合设坛的地点。为此事奔波多日的咸镜道观察使金器大,后来得到了英祖特赐的熟马一匹,以示鼓励。
为了提高祭祀规格,英祖下令弘文馆提学制进祭文,同时按照鼻白山(冠帽峰)的祭祀规格“由京城送祭服、祭器,每年正月、二月、八月三次设祭”,定次年(1768)正月开始行祭。
这样一来,长白山在清朝和朝鲜都取得了尊崇的地位。清朝是在五岳之外祭祀“长白山之神”, 祭祀规模与“五岳”相同;而朝鲜则将长白山“升级”为“四岳”之一的北岳。
长白山红松
高宗时期的长白山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宗时期(1864—1906),“长白山是朝鲜山”已然成为了众多朝鲜人的“共识”。如在当时的朝鲜文献中,频繁出现了诸如“我国白头山”、“我东之白头”的相关记载。
不过在现实中,朝鲜不得不承认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的界山。光绪年间,两次出任朝方勘界代表的李重夏在《白头山日记》(1885年)中写道:“白头山从遥远的地方,曲折数千里,向东北奔驰,到了中国的东三省挺拔而起,千里盘踞于我国咸镜道和平安道之间,美丽而广大。向东南,它成为我国诸山之首,向北方,宁古、乌喇等,是其地脉延伸之地。”
高宗李熙(1852—1919)
高宗在位时期,无疑是朝鲜“最危险的时刻”。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鲜“独立”,中朝维持了200多年宗藩关系宣告终结。与此同时,为了铲除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一派,日本于1895年8月发动“乙未事变”。次年,高宗被迫迁往俄公馆,即所谓“俄馆播迁”。
1897年8月,高宗“称帝”宣布建立“大韩帝国”。他想通过施行自主近代化的“光武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进而解除民族危机和解救国家危难。作为朝鲜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帝”,他实行了只有天子方可实行的圆丘坛祭天仪式。
1903年4月,他下诏敕道:“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而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尚今未遑,祀典未备矣。其令掌礼院(原礼曹)博考定祀,用称朕以礼事神之意。”其中,“五岳”分别是中岳三角山,东岳金刚山,南岳智异山,西岳妙香山,北岳白头山(即长白山)。
称帝以后的高宗
两年后的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丧失了外交权。1910年,日本宣布“日韩合并”,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侵略,彻底断送了朝鲜自主近代化的努力,大韩帝国的建立乃至山川祀典的整备,都未能挽救国家灭亡的命运。只能说,彼时的高宗尽力了。
小结
朝鲜王朝建立初期,作为女真人发祥地的长白山,被朝鲜视为域外之山。所以,世宗在制定《五礼仪》时,没有将长白山列入国家祀典的“大名单”,甚至在地方自行设祭的山川名录中遭到削祀。作为太祖诞生地的永兴郡,得到了官方尊崇,其北面的鼻白山也成为“北岳”,。
1712年,清朝委派穆克登赴长白山定界,成为朝鲜关注长白山的开始。朝鲜一方提出,长白山天池以南为朝鲜界的定界请求。商讨结果是,界碑立于天池以南十余里处,长白山天池归入清朝,其下分水岭以南属于朝鲜。从此,长白山成为中朝界山。
出于加强王权需要,英宗不顾众大臣的反对,以《龙飞御天歌》中的“今我始祖,庆兴是宅”为据,将王朝发祥地由永兴推至穆祖(李成桂的高祖父)的诞生地庆兴(位于图们江边),并规定其北面的长白山为“北岳”。
《龙飞御天歌》封面
高宗时期,长白山已逐渐被“朝鲜化”,故有了“我国白头山”,“我东(国)之白头”等说法。不过,在现实中,朝鲜又不得不承认长白山为中朝界山。为了加强君权和解救国家危难的需要,“称帝”的高宗对包括长白山在内的山川进行封号。但随着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深,朝鲜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朝鲜人,从未放弃过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于是,原本象征着朝鲜王室发祥地的长白山,最终成为了象征朝鲜民族独立精神的“圣山”。
遗憾的是,囿于历史的原因,朝鲜半岛被割裂为南北两个不同政体的国家,朝鲜民族遭遇了骨肉分离的惨痛的一幕。“三八线”以南的韩国人要想登上长白山天池,不得不绕道中国境内方可登顶——坦诚说,这只会加剧韩国人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相关文章:
海蜇的保存方法, 春季吃凉拌海蜇,选白色的还是黄色的?认清3点,以后不会选错了 01-07
杜牧是唐朝人吗? 唐代诗人杜牧应该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书法家 01-07
蛋黄油怎么保存 ?小小鸡蛋用处多,几个食疗小方快学习 01-07
明朝的神机营除火铳兵外,还配有骑兵、炮兵,它是怎样运转的? 01-07
明朝皇帝逃到“缅甸”也是明朝的国土?那么真相是这样吗? 01-07
大清末代皇帝 ——溥仪,你们都了解过吗 01-07
大萝卜储存方法,原来如此简单,牢记5个诀窍,萝卜不糠心,很实用 01-07
明朝杰出女性 ,她暗中操控朝局,皇帝都受其摆布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