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服饰体系被称为明制汉服,明制汉服是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中重要的汉服形制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明朝服饰制度。其中朝服(官服)、赐服、男性服饰、女性服饰,作为最重要的四类服饰。
在《女装明制汉服不完全穿搭指南》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过明制女装。
明制男装汉服有哪些样式呢?
1、道袍
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道教服饰。其特点是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有暗摆,为汉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

传统明制道袍在穿搭上从里到外依次为:内搭汗衫 - 贴里/旋子- 长衫,外搭道袍。

2、直裰duō
直裰起源于唐朝,是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直裰特征:
① 交领长衣,不必加摆(加内摆叫道袍,加外摆叫直身)。
② 两宋时期的直裰不开衩,元明时期两侧开衩(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
③ 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这是基本裁剪规则)。
④ 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⑤ 袖子的形状: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
⑥ 只有男士穿。

3、直身
直身是明代的一种重要服饰,与道袍,直裰一样是明代士人所穿着的重要服饰。
直身的特点是两侧有摆,且摆在外部。
直身与道袍,直裰的区别。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有摆,且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且无摆。


4、圆领袍
圆领袍起源于商代,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每个朝代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样式。到了明代,各种补子,莽纹,飞鱼纹等就出现在了圆领袍之上,成为了官员的固定穿着。也成为了皇帝的常服。


5、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明制襕衫与宋制襕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明制襕衫有摆,而宋制襕衫无摆。

6、曳撒[yè sā]
曳撒是蒙古族发明服装。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以后采用了曳撒形制,虽然是蒙古人发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却是汉族人的明朝。
明朝中期,锦衣卫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形式。例如麒麟服、飞鱼服。
明朝中后期,曳撒,正式成为明朝汉服的一种代表款式。


7、贴里
贴里,又名帖里。是明朝出现的一种腋下系带的袍,通常穿在圆领、褡护之下。
形制与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
简单的讲:贴里的裙摆是标准的百褶裙,两边也没有像耳朵一样的裙摆。


8、罩甲
罩甲是明军外穿服装,通常穿于窄袖军装之外,形制为对襟。
明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间创自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9、披风
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披风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


拓展:
飞鱼服:
明代赐服之一,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严格的说不是一种服饰类型,而是一种纹饰,他们可以出现在各种服饰类型上,如:曳撒、贴里、圆领等。

相关文章:
代国是什么朝代 ,代国在什么地方,国都是哪里? 04-18
明朝历任户部尚书 ,平均两年一人,为何却有人干了27年 04-18
宗藩楷模——明朝的十大有名人物 04-18
明朝末期皇帝是谁?怎么死的? 04-18
纳兰性德朝代 铁岭名人:清初著名词人 04-18
明朝末期忠臣名将,大清一统最后的一块硬骨头 04-17
明朝时期,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针尖对麦芒" 04-17
唐朝天才诗人王勃的一生: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曾坑过爹 04-17
全国罕见明朝古民居,被誉为“陇上第一豪宅”,免费开放就在天水 04-17
明朝纪姑娘的善良,既保全自己也护了明朝国运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