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清兵趁机入关,清朝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入关之前已经历经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皇帝,入关时是第三位皇帝顺治帝在位时期,虽然制度上已经大致成型,但毕竟是由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大一统政权,所以在自身八旗制度的特色上,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因此被称之为“清承明制”。
顺治九年,亲政后不久的顺治帝仿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了十三衙门,全部由太监组成,工作性质主要是服侍皇帝及其皇族的日常生活。
但顺治帝此举遭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年轻的顺治帝坚决不肯让步,十三衙门因此得以成立。
到了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前夕,留下了以幼子康熙继位,同时以四位大臣辅政的政治格局。但顺治刚一驾崩,四大辅政大臣马上就将十三衙门撤销,同时杀了顺治帝的亲信太监吴良辅。
按理说十三衙门属于是清初“清承明制”的一个正常设置,那么为什么设立之初就被朝臣强烈反对,在顺治帝死后,更是被四大辅政大臣马上废除了呢。
表面原因来看,是因为当时清朝有鉴于明朝的太监乱政弊端,所以将十三衙门撤销,避免清朝再重蹈明朝覆辙。
但究其原因,朝臣并非都是忠君爱国之士,四大辅政大臣也并非铁板一块,但都对十三衙门出奇的厌恶,甚至欲除之而后快呢,主要原因不在于前明的前车之鉴,而在于十三衙门还被顺治帝赋予了其他权力,可以同官僚集团争权夺利,所以这些大臣们才出奇的一致。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竟然对明朝的太监乱政弊端视而不见呢?
主要在于顺治帝看出了明朝宦官制度的优越一面,所以才坚定不移的以明朝二十四衙门为蓝本设立了十三衙门,以谋求通过太监来将权力从八旗大臣手中夺回。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不明白了,明朝的太监乱政不是出了名的吗,怎么还有其优越的一面呢,那么宋安之就先来说说明朝的宦官制度的另一面。
明朝的政治模式经过演变,在中后期开始,形成了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朝政的模式,说白了就是太监势力代表司礼监和文官集团代表内阁齐驱并架,并且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而皇帝居中调节,从而一直保持自己大权在握。
虽然在历史上唐朝和明朝的太监乱政是出了名的,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首先就兵权来说,明朝虽然自中后期开始,在各地大规模派太监监军和设置镇守太监,在京营设置提督、坐营、监枪太监,使太监掌握了很大的兵权,但这种兵权并不完整。因为明朝不只是以太监掌握兵权,还以文制武,也就是说跟太监共同掌握兵权的还有文官,再加上本来就掌握军队的武将,一共是三方掌握兵权,并非是太监一家独大,三方形成互相牵制之势,都不可能做到独自掌握兵权,最后只能乖乖听命于皇帝。
而唐朝就不一样了,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各地的节度使是尾大不掉,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内部神策军开始成为朝廷直控的主力部队,结果神策军兵权还被太监彻底掌握,使皇帝受制于家奴太监,被太监随意废立甚至废杀。
也就是说明朝的太监拥有的兵权并不完整,所以再猖狂,诸如刘瑾、魏忠贤之流,皇帝要收拾他们,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唐朝的太监拥有独立的兵权,自然是反客为主了。
那么为什么明朝太监没有兵权,还会出现太监乱政情况呢?
其实说白了,太监属于皇权的附属存在,可以说是皇权的影子,他的存在就是在于对抗文官集团,保证皇帝大权在握的,就这点来说明朝的监、阁共理国政的政治模式并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监、阁共理的政治模式,客观上使明朝皇帝可以偷懒,而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怠政的原因所在。而皇帝一偷懒,自然害怕文官们抱团架空他,所以就故意给了太监很大的权力,将太监推到前台,使太监与文官斗个你死我活。
加上太监本就是身体残缺之人,遇上好的的太监,诸如冯保和黄锦之流还没什么的。遇上刘瑾和魏忠贤之流,做事没有底线,疯狂的打击文官集团,所以自然会形成表面上太监乱政的局面,其实刻意营造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在于皇帝,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太监也很容易被收拾,没有兵权不说,平常又跟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的,只要皇帝想要收拾太监了,放个话,那些对太监恨之入骨的大臣比谁都积极,擅权的太监自然马上就被收拾了。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明朝太监虽然多是乱政之辈,但不乏善良之辈,诸如嘉靖时期的太监黄锦,就曾救过海瑞一命。再反观文官集团,也不可能都是善良之辈,也有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为什么明朝太监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无恶不作呢,就是因为太监处于文官集团对立面,而笔杆子在于文官集团手中,所以明朝的太监多少有些被妖魔化了。
所以客观来说,明朝的监、阁共理国政的模式并没有错,但问题就出在明朝皇帝身上,为了保证一直大权在握,刻意让太监与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所以才造成太监乱政的现象。
我们再回归到顺治帝为什么要设立十三衙门这个问题本身,顺治帝为什么要设立十三衙门呢,就是因为发现了明朝监、阁共理的政治模式优越之处,所以借鉴了这一政治模式,打算以太监来对抗八旗大臣,来回收权力,使皇权集中。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使皇权集中呢?
因为清朝开国初期的局势非常不稳定,君权很不集中。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非是大家印象中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提倡“八家分权”的政治模式,甚至临终之际都没有立下继承人,只是留下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当国的政治格局。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但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政治理念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消除的,所以皇太极顺势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此会议决定一切军国大事,不过皇太极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规模,使八旗诸王的权力被稀释。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依旧很大,像皇太极猝死以后,顺治帝福临就是通过这个会议推选出来的。到了入关时期,清朝的开国诸王以摄政王多尔衮为代表,更是权势滔天,一度威胁到皇权,可以说是清朝版的藩王之乱。
不过多尔衮也进行了一系列集权,打压了诸王权力。到了顺治七年多尔衮猝死,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以后,开国诸王的权力大为缩水,诸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再也没有之前可以决定皇帝人选的权力了。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诸王权力缩水,但八旗的大臣势力开始抬头,这些开国功臣背后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亲政以后的顺治帝并没有达到乾纲独断的地步。
因此顺治帝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粉丝,在“清承明制”的思维下,借鉴了明朝监、阁共理国政模式的优越一面,仿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了十三衙门,打算以这种方式来打压回收八旗大臣的权力,以使君权高度集中。
不过随着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的英年早逝,四大辅政大臣当政以后,成立九年还没有发挥作用的十三衙门马上被撤销,使顺治帝以太监来集中君权的尝试不了了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明朝制度对于清朝的深刻影响,而且顺治帝也是聪明之辈,可以看出其宦官制度的优越一面,并且是现学现用,由此可见清朝能享国近三百年,其历代皇帝的统治艺术还是很高明的。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顺治帝借鉴明朝监、阁共理国政模式的宦官制度,建立十三衙门来看,说明明朝的宦官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更是说明了任何制度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一味的贬低或者褒奖,客观看待这个制度的好与坏,才是正确读史的打开方式。
相关文章:
大清宣统二年老照片:穷人穷得不像样,没有一件完整衣服 12-23
宋朝时期,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12-23
康熙什么朝代 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12-23
宋朝南宋和南北朝时的南朝宋,谁的地盘大? 12-23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哪个朝代 ,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唐朝是怎么做到的? 12-23
LabVIEW中以文本文件的格式保存与读取方法 12-23
明朝5龙同朝有谁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五龙同朝”,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他们! 12-23
清朝古装女,原来长这样 12-23
僧一行是哪个朝代的 唐朝的僧一行是个奇才,他用这一“绝”招,竟测量出子午线的长度 12-23
浅析宋代宋朝的茶道美学,一起来看看吧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