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伯宗(1334-1384)名祐,以字行于世,明初金溪新田人。天文学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曾祖吴可,宋登仕郎,漕贡进士(举人),其兄弟吴名扬,参与文天祥勤王军,入幕府;祖父吴泰运;父吴仪,字明善,元乡贡进士(举人),时称“东吴先生”。

▲回回历 吴伯宗翻译(来源网络图片)
开篇
◎吴伯宗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颖悟,十岁即能写文章。乡中贤达葛元喆说:“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吴伯宗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翌年礼部会试又考中第二十四名,殿试终夺第一。
◎洪武十五年(1382)初设殿阁学士,吴伯宗拜为武英殿大学士。第二年冬,其弟吴仲实在任三河知县时,因荐举不实获罪,吴伯宗受此牵连也降为检讨。次年夏,因朱元璋偶来造访,吴伯宗以非职掌,难以为答。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被谪官云南,暴卒于途中,终年51岁。谥文庄。
◎吴伯宗为人温厚儒雅,然刚直不阿,故屡遭降贬。吴伯宗还是明朝的一位天文学家,曾奉诏翻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书等。他博学多才,文思敏捷,在诗文创作上也有很大成就。
长得帅也是一种实力
据史料记载,吴伯宗从小聪敏,10岁即通举子学业,洪武三年(1370)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为解元,足见其优秀。第二年,吴伯宗进京会试,大有问鼎状元之势。但是,他失望了,可能是因为紧张导致临场发挥不佳,吴解元只拿了个24名。他并没有灰心丧气。
这年殿试中,考官们按照大卷排除了名字,呈报皇帝。朱元璋翻开考官们呈上来的考生试卷,考官们拟定的第一名是郭翀,试卷答得不错,那就叫上来问几个问题。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个郭翀的相貌如此丑。虽说状元没有明文规定长相作为参考,可毕竟状元可是代表了国家形象啊,这以后还要接见外宾,出使外国呢,如此长相,岂不令外国人耻笑我大明?
朱元璋是要面子的人,想到这里,实在是不中意这个第一名。于是,大手一挥,算了,卷子我也不看了,把考生们都叫过来吧。老朱挨个儿看,亲自甄选,发现有个年轻人长得很帅气,问到:“你叫什么名字?”那人正是那位会试24名的吴伯宗,答道:“回皇上,小人吴伯宗”。朱元璋琢磨着,这个人长得不错,名字也有意思。“伯”就是“老大”的意思,“宗”也有“首”的意思,这不就是上天给朕指定的状元嘛!
就这样,会试名列第24名的吴解元凭借一张脸,实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逆袭,成为了明代的第一位状元。

▲吴伯宗科第世家牌坊 现存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人物生平
品德正直,不趋炎附势
吴伯宗为人温厚,但内刚外柔,不附权势,不屈奸邪。时值左丞相胡惟庸当权,结党营私,玩弄权术。不肯随附,胡惟庸怀恨在心,借事将其谪居凤阳。没有畏缩,仍然上书直论时政,指斥胡惟庸专横跋扈,不守朝廷法纪,不宜委以重任,否则,将危害国家。疏中列举事实,分析合情合理。太祖得奏,召还,赐衣钞。
著述立说
洪武十五年(1382),晋为武英殿大学士。九月,奉命与翰林学士李翀、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翻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次年二月,译完《天文》书,吴伯宗写序曰:“西域天文书与中国相传殊途同归。……刻而列之,与中国圣贤之书并传并用,岂惟有补于当今,抑亦有功于万世”。从此,《回回历》与我国《大统历》相参为用。
相关文章:
代国是什么朝代 ,代国在什么地方,国都是哪里? 04-18
明朝历任户部尚书 ,平均两年一人,为何却有人干了27年 04-18
宗藩楷模——明朝的十大有名人物 04-18
明朝末期皇帝是谁?怎么死的? 04-18
纳兰性德朝代 铁岭名人:清初著名词人 04-18
明朝末期忠臣名将,大清一统最后的一块硬骨头 04-17
明朝时期,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针尖对麦芒" 04-17
唐朝天才诗人王勃的一生: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曾坑过爹 04-17
全国罕见明朝古民居,被誉为“陇上第一豪宅”,免费开放就在天水 04-17
明朝纪姑娘的善良,既保全自己也护了明朝国运 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