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长河,最受欢迎的国号,莫过于“汉”。除了东西两汉,还有蜀汉(刘备)、成汉(李寿)、后汉(刘知远)、南汉(刘䶮)、北汉(刘崇)等十余个政权;“周”也很受欢迎,如北周(宇文觉)、武周(则天大圣皇帝)等。
另外,当年叱咤风云的战国七雄,也几乎都有后代“苗裔”,如前秦(苻健)、张楚(陈胜)、南燕(慕容德)、汉赵(刘渊)、曹魏(曹丕)、北齐(高洋)。
相比之下,同为大一统王朝的“隋”,却不怎么受人待见。公元581年,杨坚称帝,立国号为隋,定都大兴(今西安)。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算开了先河:因为以“隋”为国号的朝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杨坚一人用过。
那么,杨坚为何要把国号定为“隋”呢?“隋”字又有什么问题,导致它不被世人看好呢?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一、随国与“随国公”杨坚
隋朝皇室杨氏的基业,始于杨坚之父杨忠。值得一提的是,除杨氏以外,独孤伽罗所在的独孤氏、李世民所在的李氏、长孙无忌所在的长孙氏等家族,皆为关陇贵族中的肱骨力量。这个奉行“关中本位”政策而辉煌了二百多年的贵族集团,于西魏年间崛起。杨忠,正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注1:西魏曾设八柱国,宇文泰(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之父)权倾朝野、都督中外军事;元欣乃前朝北魏之苗裔,虽有荣宠却不掌权;另外六位柱国,则各督两位大将军,故西魏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说。)
宇文觉建立北周后,杨忠入朝任小宗伯,屡立战功,获封柱国大将军;至公元559年,明帝宇文毓继位,杨忠已获封国公之位。据《周书·杨忠列传》记载:“武成元年,(忠)进封随国公,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上图_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杨忠能进封随国公,与他当年“尽定汉东之地,宽以御众,甚得新附之心”有密切关系。春秋时期,汉东地区有一强国,名曰随国。《左传·桓公六年》中说:“汉东之国,随为大。”杨忠平定汉东之地,功勋卓著,又深得当地吏民拥戴,故而北周王室干脆将汉东最大的“随国故土”赐给杨忠作为封地。
杨忠在世时,杨坚曾出任随州刺史;杨忠去世后,坚承袭其父国公爵位,仍为随国公。见《资治通鉴·陈纪四》:“周随桓公杨忠卒,子坚袭爵。坚为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
由此可见,杨坚在称帝之前,继承的爵位明确为“随”,而非隋朝之“隋”。按照汉晋之际的禅位流程:先授公爵、后称藩王、再建立国祚,这几步走下来,国号是不会变化的。如曹丕承袭曹操之魏王,后建立魏国;陈霸先一开始为陈公,后称陈王,最后建立陈朝。
换言之,杨坚建立的政权,应该为随朝才对。既然如此,“随朝”又为何成了隋朝呢?
上图_ 隋朝疆域
二、杨坚为何要改“随”为“隋”
据《周书·静帝纪》记载:“随国公杨坚进爵为王……随王杨坚称尊号……隋氏奉帝为介国公。”又据《资治通鉴·陈纪八》记载:“(坚)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而在《资治通鉴·陈纪九》中,司马光又改了称呼:“隋王始受相国、百摇、九锡,建台置官。”
(注2:胡阿祥教授认为,《北史》与《隋书》中作“隋州”“隋国公”失实。而根据《周书》与《资治通鉴》中从“随”到“隋”的称谓变化可知,后二书更为可信。)
杨坚的确以随国公、随王之名把持了朝政;但在大权在握后,他又赶在称帝前,将自己的“随王”改为了“隋王”。如此一来,杨坚建立的国家,自然会以 “隋”为国号。那么,杨坚为何要改“随”为“隋”呢?
主流看法认为:杨坚不喜欢这个“随”字,觉得它很晦气。宋人徐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解释说:“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追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元代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亦持相同看法。
上图_ 徐、胡二人的看法,可参考上图
“隨”字之简化,即为“随”字。按照它的字义:本为随从、顺从之意,这也是随国名称的由来。在杨坚看来:北朝历代,如西魏、北周等政权,皆是短命王朝。倘若“随”朝紧跟其后,岂不是也要随着它们而“短命”?
另外,“隨”字中的“走之底”,即“走”字,也被视为晦气、不详。杨坚既然把道教五劫之一的“开皇”定为自己的年号,就说明他的确很在意这些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而“隨”字中的“走”字,难免会令杨坚觉得:它会让国家的气运走失。正因如此,杨坚才会去掉“隨”字中的“走之底”,将其改为“隋”字。
隋朝之前,“隋”字常以“隨”字的简笔出现,而非正式用法。但在杨坚手中,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成为隆重的国号。故而在隋朝之前,没有政权选择以“隋”作为国号。可是,在隋朝之后,又为何没有政权使用“隋”字作为国号呢?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三、后人对“隋”字的牵强附会
很多时候,“字”的本义并无问题,但总有一些好事者,喜欢把它牵强附会到某些事件或结局上,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世人对于它的普遍认知。
正如“隋”字,它原本是杨坚为了图个吉利而使用的,本身并无异意。但不幸的是,隋朝二世而亡,成了与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加之隋炀帝的名声太差以及唐人暗搓搓的贬损,以致于后世不少学者,都对杨坚改的“隋”字冷嘲热讽。
南唐徐锴曾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抨击道:“隨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者,岂非不学之故,将亦天夺其明乎。”
这种看法,得到了宋代王观国、王应麟与明代焦斌等一众学者的“肯定”。在这些人的推波助澜下,不少人都以为:隋朝短祚之缘由,也许就是因为杨坚乱改国号而导致的。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尽管也有人清楚:隋朝之灭亡,与国号根本没有多少关系,但一些政权的奠基人,仍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对“隋”字多有忌讳。反正“吉祥”的国号这么多,他们又何必再去纠结一个“隋”字呢?
相关文章:
北宋军队:自秦亡后,历朝历代最为窝囊的一支王朝武装 12-26
宋朝几个皇帝?北宋九帝,哪个皇帝最败家 12-26
黄鹤楼建于哪个朝代 武汉35年历史的黄鹤楼,只是一座仿古建筑,为何依然如此火? 12-26
焚书坑儒是哪个朝代 揭开"焚书坑儒"的真相,才能认识到真正的秦始皇 12-26
黄鳝怎么保存时间比较长一点 ,黄鳝的选购和保存方法 12-26
看明朝人如何喝茶,带你了解明朝茶文化 12-26
solidworks自动保存怎么设置技巧 12-26
南宋理学家是谁?朱熹,教育人写字要端正,自己却没做到 12-26
南宋是被谁灭的?忽必烈为何能灭掉南宋?这位南宋名将的帮助不容小看 12-26
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唐朝服饰,究竟有多好看? 12-26